《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601633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10故事的背景是 20 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 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 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 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 100 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 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 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 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 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 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

2、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 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 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 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 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 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 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2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 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 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 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

3、人,基本 错不了。1913 年的一天,我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 那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附近被称为普罗旺斯的地方。 当我走过这座毫无生机的高原的时候,看见的除了野薰衣草外, 就是一片荒山与黄土了。我当时正要穿越高原最宽广的地带, 3 天后,才发现那是一处 荒芜的地域。我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搭起帐篷过夜。 我的水两天前就用完了,现在得补充一点。想必村落内会有一口 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处泉水的遗迹,不过早已干 涸了。虽然是骄阳高照的 6 月,但是我站在这处没有绿荫的高地上, 高空的风猛烈地吹下来,没有人能顶得住。风吹袭着这些破旧的 房屋,仿佛狮子吃东西时受

4、到干扰而发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寻他 处。我走了 5 个小时,还是找不到水源,看来是没有指望了。高 地上到处都很干燥,还有很多杂草。我看到远处有一个耸立的黑 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树干。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走向 那个黑影子,那是一个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阳烤干的地上,还躺着 30 只绵羊。那个牧羊人递给我一个水壶,我喝了一口。过了一会儿,他领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后从一个天然井中汲 出水,水质清澈可口。在这个井口上方,他安装了一个简陋的辘 轳。牧羊人话很少,这原是独居人都有的特点,但我感觉他是一 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在这荒凉的高地,这还真是一番奇 遇。这不是一间简陋的木屋,而是一间完全

5、用石块砌成的房子, 到处有他自建的痕迹,有他抵达这高原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 很牢,而且中规中矩,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浪冲击岸 边的声音。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3“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 1914 年的战争。 也不知道 1939 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 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 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 让生活多份阳光。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 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 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

6、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 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 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 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 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 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 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 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 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 灵世

7、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植树的牧羊人 读后 感4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 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 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 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 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 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 这却孤立不了他,政府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 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 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

8、熟 视无睹、顾自种树。他不怕环境恶劣,是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力; 他不被战争和别人对树木的破坏行径干扰,是因为,他是一个建立幸福的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其他人类的破坏行为,他视为不是同路人,而无暇顾及;他不在乎别人的冷漠,是因为, 他追求内心的喜悦、平和,没有别人的赞赏,他依然可以自信。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经两次出 现“心无旁骛”这个词。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描写牧羊人坐在 灯下挑选橡树种子的时候。他每天精心选取最好的种子,他的选 择步骤分明,极其精细,对于有裂缝和个头小的种子,他都筛除 掉。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感叹,牧羊人的“创造有如连锁 反应,尽管

9、他心无旁骛地种树,单纯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却给干 涸的河床带来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坚持最单纯的计划,却带 来了更多积极的环境变化。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 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 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 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 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 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树的牧羊 人读后感 5“我”在 1913 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

10、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 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 1945 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 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 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 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 内心重燃希望之火。11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 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而树林, 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 11 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 段路程,而这 11 公里是树林!要

11、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 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 执着的化身。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 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 我也见识过了,从 1913 年的素描,到 1945 年大块大块的蓝色、 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 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 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我想起 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 沟,造了 3700 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 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 辉了。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 年,绿化了八条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 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 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 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 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 天才能做到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