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砂浆做法.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59679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砂浆做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泥砂浆做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泥砂浆做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泥砂浆做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泥砂浆做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泥砂浆做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砂浆做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通过对外墙抹灰质量通病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抹灰质量通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抹灰;通病;原因;预防1 概述近年来,鹤岗市多数商品房住宅楼及部分其他建筑物外墙均采用一般抹灰来进行装饰,有的在抹灰面层上增刷了彩色涂料。由于设计或施工方面的原因,使用后相当一部分抹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脱层、裂缝、空鼓现象,对这些质量通病进行了跟踪观察、研讨,找到了成因及产生机理,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预防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 一般抹灰的种类和外墙涂料2.1目前,一般抹灰共有三种作法:(1)混合砂浆底层和面层;(2)水泥砂浆底层和混合砂浆面层;(3)水泥砂浆底层和面层。面层处理形

2、式也有三种,一种为木抹子搓毛,一种为铁抹子压光,另一种为压光后拉细毛。2.2外墙涂料共两类:油性和水性防水涂料。3 质量通病跟踪观察状态3.1凡混合砂浆面层压光或压光拉细毛再刷涂料的墙面,跟踪观察的结果是无一例外地裂缝呈龟裂,缝细而密,抹压越光的部位越严重,且只裂不空,通病最严重。3.2凡水泥砂浆面层压光或压光拉毛再刷涂的墙面,跟踪观察的结果是只空不裂多于又裂又空现象,且裂缝并不多。通病为一般。3.3凡面层搓毛不刷涂料的墙面,混合砂浆表面裂缝一般是断续不规则的,裂缝数量明显少于混合砂浆压光刷涂墙面,而水泥砂浆表面则基本无裂缝、起鼓现象。通病属轻微。3.4粉刷层出现裂缝后的最大危害是墙面渗漏,而

3、底层采用混合砂浆粉刷的比用水泥砂浆打底的墙面渗漏要多得多。3.5裂缝空鼓现象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竣工交付使用后第一年,第二年变缓,两年后趋于稳定。4 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分析4.1混合砂浆面层产生通病的原因如下:(1)材质方面:常规配合比为水泥:石灰膏:砂子1:1:(46),水泥与石灰膏是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材料,膨胀性能也不一样,而石灰膏在砂浆中只起可塑作用。(2)机理方面:水泥是水硬性材料,硬化时间较短,而石灰膏是气硬性材料,硬化时间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两者硬化时间不一,干缩不一,是抹灰层裂缝的重要原因。(3)操作方面:压光刷涂料时,抹压紧密使砂粒间的毛细孔被堵塞,造成石灰膏在硬化过程中的游

4、离水不能蒸发,而涂料又封闭了面层,更加重这种倾向,当温度变化时,游离水蒸发膨胀,便促成面层龟裂。(4)其他方面:砂子偏细,粉刷层无分格条或不符合要求,石灰膏在砂浆中未拌匀,用量过多等都是产生通病的原因。4.2水泥砂浆面层产生通病的原因如下:水泥用量较多又未适时养护,以致产生较多干缩裂缝;施工时抹压过分,使砂浆内部水泥浆被抹到表面,造成面层与底层间的粘结力降低;干缩和温差引起的胀缩使面层空鼓;所用砂子偏细。5 质量通病的消除及预防措施5.1建议在外墙抹灰的设计中确定均用水泥砂浆,以提高墙体的抗渗能力,如有条件,掺防水剂更好。5.2选择合适配合比。混合砂浆面层应尽量减少石灰膏的用量,水泥砂浆面层则

5、 5.3重视毛化,防基底空鼓。混凝土面用1:1水泥中砂浆(内掺5水泥重量108胶)在混润、无油污情况下,人工抹厚2mm毛化,适时养护至用手掰不动喷浆点或砂浆毛刺,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对砖墙面,湿润后用1:3水泥中砂砂浆抹厚35mm毛化处理。5.4合理设置分格条和优选分格条。分格条间距纵横均宜控制在3m内,图纸要求如超过3m时,应向设计人员提出增加分格条;分格条选用20mm5mm断面尺寸、以23mm厚水泥浆粘嵌在砂浆内不回收的塑料条(商店有售)。5.5控制面层。混合砂浆不厚于8mm,水泥砂浆不厚于7mm,防止超厚产生混缝。5.6在操作工艺方面,严禁混合砂浆压光后刷涂料,否则龟裂不可避免;无论采用何

6、种面层材料,表面用木抹子直接搓毛处理是防止产生裂缝空鼓现象的好方法;根据气温适时对面层浇水养护,以防干缩裂缝。不知道你要问的是在什么部位,下面的资料可能有帮助 梁问题 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 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 符合图集的规定; 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

7、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 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 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 答: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 梁问题(2):关于03G101图集第54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也不要紧。” 答

8、: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 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 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的错误方法。 问题(3): 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图集的 “原位标注”中有“第4条”: “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则 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

9、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然 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 再以03G101图集的“图4.2.7”为例,在KL3、KL4、KL5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可见 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建议在03G101图集中,肯定96G101图集“原位标注”中的“第4条”。 答: 应该在03G101修版时还原该条规定。 问题(4): 03G101-1图集第24页“注: 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 其锚固长度为 la 或 laE ”。 现在的问题是:当抗扭钢筋伸入端支 座时,若支座宽度(柱宽度)太小,不满足

10、直锚时,是否进行弯锚? 如果进行弯锚,“弯折长度”如何取定?我想到两种办 法: (1)弯折长度=laE - 直锚部分长度 (这可能不合 适) (2)弯折长度 为“多少倍的 d ” (不会是 “ 15d& nbsp;”吧?) 答: 应当勘误。应改为“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 问题(5):框架梁钢筋锚固在边支座0.45LAE+弯钩15D,可否减少弯钩长度增加直锚长度来替代? 答:不允许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看“陈教授答复(二)”中的“答梁问题(2)”。 梁问题(6):(1) 03G101-1图集第19页 剪力墙梁表LL2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 负数。如:第3

11、层的LL2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1.200 , 即该梁的梁顶面标高比第3层楼面标高 还要低1.2m ,也就是说,整个梁的物理位置都在“第3层”的下一层(即第2层上)。既然如此,干脆把该梁定义在“ 第2层”算了(此时梁顶标高为正数),何必把它定义在“第3层”呢? (2)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同一表格的LL3梁上,该梁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 ;0 (表格中为“空白”),这意味着该梁顶标高与“第3层”的楼面标高一样,即该梁整个在三层的楼面以下,应该是属 于“第2层”的。 (3) 在“洞口标注”上也有“负标高”的问题。同一页的“图3.2.6a”上,LL3&n bsp;的YD1洞口标高为 -0.70

12、0(3层),该洞 D=200 ,也就是说整个圆洞都在 “3层”的下一层(2层)上,既然如此,何必在“第3层”上进行标注呢? 以上提出这些“负标高”问题,主要影响到“分层做工程预算”。因为在分层预算时,是以本楼层楼面标高到 上一层楼面标高之间,作为工程量计算的范围。因此,上述的(1)、(2)、(3)都不是“第3层”的工程量计算对象。不少预算员 都对上述的“负标高”难以理解。所以,我认为,上述(1)、(3)的“负标高”可以放到下一楼层以“正标高”进行标注。 上述意见妥否?或许有些道理没考虑到?特此请教。 答: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实际并非小问题。 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协同工作,但在“层的”定义

13、上,建筑与结构恰好差了一层。建筑所指的“某”层,实际是结构计算模型 的“某减一”层。例如:一座45层的楼房,建筑从第37层起收缩平面形成塔楼,此时,结构分析时其结构转换层是第36层而不是第 37层(关于这一点要引起结构师的注意,搞错的情况并不少见)。 建筑设计的某层平面图,是从该层窗户位置向俯视的水平剖面图。例如:建筑学专业有首层建筑平面布置图,而结构专业通常为基础结构 平面布置图(亦为俯视图),且结构意义上属于第一层的梁(与第一层的柱刚接形成第一层框架且承受二层平面荷载的梁)在基础平面( 俯视)图上是看不到的,实际设计时也不在该图上表达。 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是“龙头”,结构师有必要在“层

14、的”定义上与建筑师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对话方便。因此,某层结 构平面布置图应当与该层的建筑平面布置图相一致。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后,结构所说的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层平面荷 载的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 为将结构平面的“参照系”确定下来,03G101-1对“结构层楼面标高”做出了明确规定(详见第1.0.8条),并对“梁顶面 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规定(详见第3.2.5条三款和第4.2.3条六款)。 以上规定已经受了全国十几万项工程实践的检验,结构设计与施工未发生普遍性问题,但对施工预算员则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任何一 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哲学意

15、义上的美都是带有缺陷的美),这也许正是“平法”的缺陷之一。 问题(7):在03G101第29页中第4.5.1条中当梁的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 边的距离,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为0.1ln(ln为本跨梁的净跨值).可是在00G101中第23页,却规定的统一取为0 .05ln(ln为本跨梁的净跨值),请问陈总这两个取值一哪个为准,是03G101修改了以前的数据?还是印刷上的错误? 答:以03G101-1为准。应当注意,结构设计师在采用该措施时,一定要细 致地分析。 钢筋的截断点无论定在何位置,都是一个“参照点”。结构设计师要从该参照点往跨内推算出:1、该点距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 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固长度”的距离;2、该点距抵抗弯矩图上“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 度”的距离。两个距离推出后取较长者,并以此决定截断几根钢筋。因此,截断点位置距离支座边缘的多少,均不会影响梁的安全度。 00G101提出该项措施,处于以下考虑:1、当梁的正弯矩配筋较多时,例如配置两排甚至三排正弯矩钢筋,没有必要全部锚入支座 ;2、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