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59364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上受降城闻笛[26].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作者生平,熟读背诵古诗。(重点)2、 参考注释,合作互动翻译古诗,理解诗句含义。(重点)3、 参考古诗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主题思想。(难点)4、 能赏析古诗。(难点)教学过程学生自由读小组竞读小组荐读配音范读配音跟读配音齐读【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和节奏:古诗的朗读节拍二二一/二一二;2、读准重音和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3、读出感情:缠绵、悲楚、孤独4、发音洪亮,吐字清晰。【作者介绍】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

2、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写作背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整体感知】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学生活动】1、 画出朗读节奏,标注韵脚,参考注释,解读诗意。2、 组内交流,展示分享学习结果。【教师讲解】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合

3、作探究】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赏析语段,组内交流问题探究结果,分组分享学习结果,师生互动交流,点拨评价。明确: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

4、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教师讲解】词句理解: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

5、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赏析: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三)随堂练习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

6、怎样的艺术技巧?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评: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对偶 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课堂小结】古诗学习基本法初读全诗(解诗题,知作者),细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 精读全诗(多诵读,悟诗情),品读全诗(背诗歌,品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