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591151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园教育网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联考高二语文试卷文字录入:海安县曲塘中学 唐国富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给心房下一场雪刘心武人生途中,难免遭遇干旱,有炎夏的干旱,也有冷冬的干旱,相比而言,冬旱更令人气闷,会导致心房里淤塞着刺猬般的焦虑,这时候,你该自觉地,给自己心房下一场雪。是的,人们都在说,现在进入了一个竞争的年代,每个人都该不畏竞争,勇于投入竞争,争取在竞争里成为赢家,跻身于所谓“成功人士”行列这些话并没有说错,但说得并不全面,并不准确,全面而准确的说法,应该在强调竞争,奖励赢家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要建立起保障在那些竞争规则下成

2、为弱者、输家的社会成员,他们也能获得为人的尊严,并享有社会财富基本配额的权利。这是在竞争的旱季里,整个社会应该落下的透雨,飘飞的瑞雪。但我们自己,不能只是消极地等待社会的雨雪,要在心房里给自己下一场雪。那飘飞的雪花,以自知之明凝成,也就是,不要对自己苛求,不必在竞争中给自己定下那么高难的名次指标,需深深地懂得,冠军、亚军、季军固然可喜可贺,能跻身前八名也相当荣耀,而能在前一百名里,亦足可自豪;就是仅仅及格,只要自己尽了心努了力,也无妨为自己干一杯!那心房里的雪花,如自然界的雪花一样,营造出一个洁白的世界,去掉嫉妒,摒弃狭隘,对他人的成功,只要的确是其努力的成果,才智的发挥,即使不必为之鼓掌欢呼

3、,也大可一旁为其高兴。深知这世界不可能人人第一,个个拔尖,不可能一律成功,不可能统统获得等量的财富与名声,差别是永远存在的,层次难以抚平的,我们所以感到义愤填膺并坚决反对的,是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开跑,是竞争规则的不合理,是竞争过程里不公平裁决,是黑箱操作、违规乱来,而并不是冲过终点线有先有后,以及社会对先到者的奖励。这样的心房雪花,能使我们化解掉因落后而生出的焦虑,使我们经过一段拼搏后,能接受呈现于前的,不那么令我们满意的显示处境。人生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个体生命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而群体共存的较佳规则,是公平竞争,这是我们应该认同,并投身其中的,人类的文明积累,也因此而日渐丰厚;但我们生存的意

4、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还应该自觉地享受群体竞争之外的人生乐趣,那是超越名次地位,超越学历职称,超越金钱财富,超越所谓成功与失败的界定,超越他人的评价,并且也超越自我评估的。那至为宝贵的,属于自己的人生乐趣之一,也便是给自己的心房来一场白蝶飞舞般的瑞雪,那些雪花可能是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味,可能是童年往事的追忆,可以是生命历程中许多琐屑却璀璨的闪光点,可以是惟有你自知之明,或者竟暧昧莫名的某些隐秘情愫不要喟叹人生途城中遭逢冬旱,快,快在自己心房里下一场滋润生命的瑞雪吧!1文章第段中提到“社会的雨雪”,请阐述其具体内容。(4分) 答: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使弱者也能获得为人的尊严并享有社会财富基本配

5、额的权利。(意思对即可)2在第段中连用几个“超越”的作用是(4分) 答:连用“超越”增强语势,强调“超越”的具体内容,突出了“我们还应该自觉的享受群体竞争之外的人生乐趣”这一主张。(意思对即可)3第段中的“这样的心房雪花”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文章有关内容,分三点概述。(分点表述)(6分) 答:(1)不要苛求自己定下高难的名次指标;(2)去掉嫉妒,摈弃狭隘;(3)只要竞争规则是合理的,就不必计较有先有后的差别;(4)自觉地享受群体竞争之外的人生乐趣。(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4(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读了本文,拟得到了什么人生的启迪?请就其中的一点作简要阐述。(6分)

6、 答:(1)作为竞争中的“弱者”“输家”不能只是消极地等待社会的雨雪,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用心房的雪花化解焦虑,并自觉地享受群体竞争之外的人生乐趣。(意思对即可)(3分)(2)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3分)参考答案:社会既要奖励赢家,更要让那些弱者输家获得为人的尊严和享有社会财富基本配额的权力。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不一定要去争取冠军、亚军、季军甚至前八名,因为哪怕是仅仅及格,只要自己尽了心努了力,也无妨为自己干一杯!重在过程,坦然看结果。这世界不可能人人第一,所以对于别人的成功,即使不为之鼓掌欢呼,也应真心为其高兴。不嫉妒、不狭隘,做个胸怀宽广的人。公平竞争是群体共存的较佳的规则,我们应该投

7、身到这种竞争中,如果不这样做,人类的文明就不会积累而日益丰厚。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燕太子丹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久之,荆轲未有行意。太子丹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

8、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樊於期遂自刭。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9、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提:打,投掷)A荆轲尝游过榆次游:游列B人不敢忤视忤:逆,抵触C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10、提:提防D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腿张开,坐于地,如同簸箕。以示轻蔑对方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久之,荆轲未有行意不知老之将至B臣乃得有以报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C秦王环柱而走客逾庖而宴D以欲生劫之伏惟盛朝以孝治天下6答:B(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解释为“才”。A项,第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第二句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句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第二句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D项,第一句的“以”是连词,因为,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第二句的“以”是介词,用。)7下列对原文有关

11、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B“易水送别”一段,作者先用送行人的穿着,再以音乐,营造了凄惋苍凉与悲壮的送别氛围。C“廷刺秦王”一段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从而使内容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完美的统一。D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危机面前,荆轲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秦国入侵的仇恨,义无反顾的为燕太子丹充当刺客,这种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7D(荆轲是卫国人,替燕太子丹充当刺客不

12、是基于对祖国的热爱。)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译文:就是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想要去拜见您了。如果现在就去,却没有使他信任的东西,那么秦王还是没法挨近的。(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定语后置),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名词活用着动词)来(表目的)送行。(3)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译文:到了阶前,秦舞阳脸色都变了,非常害怕,群臣觉得奇怪。 (二)古代诗词阅读(8分)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

1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请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所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4分)答:“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由实入虚,景物自目之所见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实虚结合,将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2)清人汪中评论这首词说:“此词目触秋色,牵出一片相思之作也。全词结构正如邹祗谟所云: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所谓丽语即柔语也,以秋景写秋心。”请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以秋景写秋心”的。(4分)答:词的上篇写景,所描绘的廖扩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秋心)。

14、“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在景物描写中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下片乡思离愁则全由上片生发开来,将景、人、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统一在一起。(本题只要涉及情景交融,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