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58821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初探“目标导引教学,提高课堂实效”专题研究一、顺向思考逆向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一般来说,教学准备有两条思路:(1)顺向思考: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活动,有时也会考虑评价问题。在课标之前,“教学大纲”时代,大都这样做。(2)逆向设计:则是有了“课标”之后提出的新思路,教师首先将“课标”转换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我国的“课标”已经出台了近十年,应用逆向教学设计,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二、教学目标:又称为学习目标,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目标问题。三、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因此,不能把三维目标化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学习目的。四、预设与生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教学的最低要求,教学的底线。其中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期目标+生成目标。(尽管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发挥教学机

3、智,利用生成性资源,实现非预期的目标,成为教学的亮点。)必须注意: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必评价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的(扩展、联系等),教学就走向“无目的”的误区。五、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如果用“教师应该做什么”的语句来陈述,在逻辑上讲不通。另一方面,如果教学目标陈述用“教师应该做什么”的语句,那么,只要教师这样做过了,他的目标就达到了。而至于学生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能不能经得

4、起测量与检验,是不得而知的。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我们往往靠的是经验或是“教辅”资料,比如“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都很熟悉了。但其实,这些目标一方面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定义,不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另一方面,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要进行了实验操作,我们进行了数学活动,我们就达到了目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制定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有以下两种叙写方式:(1)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能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简单数据,进行分析,提出

5、合理建议。 这两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是以教师为主体叙写的。那么,教师往往就会觉得我已经让学生体会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了,我已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为什么他们还是不会呢?反观第二个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叙写的主体,明确地表达出了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后要达到的水平,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能有目的的安排环节来观察检测是否达到这个水平,从而使教学更高效。六、教学目标要可以观察、检测。 我们经常见到教学目标中出现诸如“理解”“懂得”“体会”这些词语。这些词语是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本身就无法检测观察。这就势必造成课堂行为的无意识,和对课堂生成的无法调控,从而造成课堂的低效。所以,我们在设

6、置目标的时候要尽可能设想到怎么去落实操作,尽量使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如“说出”、“概括出”、“画出”等。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这样,教学目标就不会是空洞的。 来看一个实例:A、B两位教师先后上四年级下册新授课小数的大小比较。初始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2)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能区分小数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异同。(3)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两个小数的大小。A教师认真备课后,修订了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说出例题中4个小数相互之间大小比较的过程。(2)通过例题三组数

7、的大小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现整数与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不同。(3)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两个小数的大小。(4)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可以看到,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比原来具体多了。原来的“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究竟怎样才算掌握,并没有具体检测的依据。而修改后教师能够依据学生是否能够说出例题中4个小数相互之间大小比较的过程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例题,从而判断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且还增加了情感态度目标。总体来看,这个目标比起原来有很大进步。但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深度,所以还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授课效果一般。 经过评课讨论后,B教师再次修改教学目标:(1)小组合作学习例4,并在合作过程中说出

8、每组数据大小比较的过程。(2)通过听取汇报并思考,发现和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3)能正确判断两个小数之间、三个小数之间或一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能区分整数与小数在比较大小方法上的异同。(4)感受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的大小比较情况。 以上教学目标比起A教师的版本又有了较大改进。第(1)、(2)个教学目标不仅阐明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的程度,而且还清楚的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师能够心中有数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既容易把握,又方便操作,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性明确,紧紧围绕教学来进行。而且从目标的第三点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试验。七、教学目标要反映学生

9、的变化、结果。 有专家说过:一堂课是否有效,看学生上完这堂课是否有收获,是否得到发展。所以,教学目标也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达成度,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怎样的程度都应该写清楚。 如笔者以前上圆柱表面积,其中一条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理解掌握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个目标仅仅抽象、不可检测地陈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反映出学生对这个推导过程要达到怎样的程度,也没有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变化。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笔者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操作了剪拼圆柱表面积的过程,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心中是没有底的,这样的课堂当然也就谈不上高效。 而经过

10、“目标导引教学,提高课堂实效”的教研活动后,笔者再次上这节课,就将这条教学目标更改为:学生能将圆柱剪拼成表面积展开图,知道圆柱表面积由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组成,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这个教学目标指引下,笔者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就刻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是由哪些学过的图形组成,并设计了相关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达成情况。而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后,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严谨,目标明确,清晰的展现出了学生通过学习的变化,并且通过检测使授课教师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上原来的课。八、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制定出来,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学设

11、计去实现它。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尽量不要使用如“掌握、理解、认识”等难以操作的词语,而选用必要的行为动词来描述。附“课程标准引领下的行为动词作参考”: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质疑、计算、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求出等。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推导、灵活运用、触类旁通等。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

12、赏、关注、拒绝、摒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以某老师两次上的练习课用比例解决问题为例。 第一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目标叙写不够具体,没有练习课“明确要点、形成技能、熟练应用、形成系统”的特点,因此缺乏操作性,自然也就较难体现实效性。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一些教学目标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很多教学设计环节又与教学目标无关,是无效的。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教学目标不具有操作性,也就很难对教学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修改后第二次的教学目标为:(1)能熟练地找出题中相

13、关联的两个量,并判断其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使学生能回忆起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并能结合具体的题目按照解题步骤说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区分正比例问题和反比例问题的异同。(3)能在列举的不同答案中判断答案的正误,并说明判断的方法,强化对应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4)能灵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正确解答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叙写改进较大,能做到目中有人,并使“找出、判断、回忆、说出、区分、说明、运用、解答”等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练习一一实现和达到;而整个练习也显得针对性十足(针对教学目标)。很明显,这节课在“高效”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九、不同课型的教

14、学目标要求不同。 其实,从刚才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渗透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等。如果教学目标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会更有针对性,那么授好新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之后的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后的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后的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则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