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584144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蓝山二中2014年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

2、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

3、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二、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

4、、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A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B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

5、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昔日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今日凤阳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花鼓前首是安徽凤阳人在文革期间所唱的花鼓词,后者是20世纪80年代凤阳人所编的花鼓词。这两首花鼓词充分反映了安徽小岗村由昔日的贫困落后变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

6、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

7、,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

8、(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

9、到一个新的阶段。(3)理论完善: 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对今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明确指导,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

10、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不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

11、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学习延伸: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