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5717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秦川中学 闫军海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2、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读全诗,疏通诗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合作探究,与杜甫的望岳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杜诗的意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诗人将个人的激愤之情与战乱时局联系在一起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宽阔宏伟意境,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宽阔宏伟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了解杜甫

2、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诗歌,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本单元主要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学生具有较好的朗诵能力,能积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

3、,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提示:注意语气、节奏、轻重、缓急)(三)、整体感知1、 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2、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

4、侧重于叙事抒情。(四)、课内探究1、(1)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2)试分析颔联在对仗上的特点。联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上下句中避免重复用字字。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教师点评。“吴楚”对“乾坤”、名词对名词;“坼”对“浮”、动词对动词。吴楚、乾坤体现的是一种雄浑壮阔的美,是一种静态美。“坼”在说文解字中“从土,表示山崖边上的土容易崩塌,从斥,意思是分裂、裂开。引申为分开。

5、“浮”在说文解字中“从水,右边上手下子,表示人浮水上,禽孵卵上。引申为漂浮。又是一种动态美,动静结合。杜甫的蜀相写武侯祠内部的荒凉景色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赞扬诸葛亮的对联:“义肝忠胆,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崇山峻岭,俯察品类之盛曲水流觞。”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2、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

6、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3、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问题2、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

7、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问题3、 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五)、比较阅读 望岳

8、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两首诗同为杜甫所写,但时代背景与个人背景不同。登岳

9、阳楼是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望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

10、、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六)、课堂小结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

11、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七)、拓展延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个人怎样才能做到爱国敬业呢?1.学生发言。2.教师引导:赋诗一首。赛教感怀 闫军海经年伏案椅,今朝上讲坛。粉笔成华章,春风惠栋梁。慎微有疏漏,竭诚无憾言。桃李花开日,神州梦亦香。八、布置作业1、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2、背诵本诗。附: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杜甫) 首联-叙事(含蓄)-沉郁-起 颔联-描写(阔境)-博襟-承 颈联-抒情(狭境)-孤寂-转 尾联-总结(阔境)-忧国-合 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