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56917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叶部病害锈病(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病、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壳针孢、格氏霉)穗部病害赤霉病 、黑胚病、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根茎部病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全株性病害 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黑胚病发生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第二节 小麦锈病 WHEAT RUST 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症状病原物( Pathogens)病害循环 流行因素防治方法 (Control)共性:三种锈病均产生黄

2、色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区别:危害时期、危害部位、夏孢子堆大小,颜色,排列、破裂程度;冬孢子堆特点。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

3、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秆锈病(Wheat Stem Rust)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 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1 学名及分类条锈病菌: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叶锈病菌:隐匿柄锈菌 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秆锈病菌:禾柄锈菌 Puc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4、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2 病原形态条锈病菌: 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叶锈病菌: 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秆锈病菌: 夏孢子堆椭圆形至狭长形,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有孢子柄。3 病原生物学:条锈病菌: 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

5、适温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温度710;侵入适温912。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2d即失去生活力。叶锈病菌: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孢子萌发温度为231,最适温度1520,在有水膜时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的萌发适温为1419和2022。秆锈病菌:秆锈菌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温度为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31,最适温度为1822。冬孢子萌发和担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均为20。在小檗上,锈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32,而萌

6、发适温为1618。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在叶表面具水滴(或水膜)或100的大气湿度下进行。病菌只有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才能在植物上正常生长和发育,否则其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抑制。4.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条锈菌生理分化:目前,条锈菌优势小种为条中30号、31号和32号。而且还有10多个新的致病型。叶锈菌生理分化:我国目前利用8个通用鉴别寄主,共命名叶中系列小种44个,其中优势小种为叶中1、2、3、4和34号等。叶中4号等对洛夫林10有毒力的小种统称为“洛10小种类群”,它们近年来的发生频率很高,威胁较大。秆锈菌生理分化:秆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复合鉴别寄主体系,包括国际鉴别寄主、辅助鉴别寄主

7、以及对小麦生产有一定代表性的抗锈品种的单基因系,已鉴定出我国有17、19、21、21C1、21C2、21C3,34、34C1、34C2、34C3、34C4、34C5,116、40、194和207等重要小麦秆锈小种和致病类型,其中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小种34C2、116、40和34C4的毒力较强,但出现频率一直很低。条锈病1 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这可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

8、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病菌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距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一般年份要先形成发病中心,最终才能导致全田发病;重病年份该地区发病田块一开始便出现多数单片病叶,不经发病中心阶段便可引致全田发病。越冬: 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渡过寒冬

9、。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 -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一线。 春季流行: 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 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活动。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三个阶段。春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行特点的时期,即始发期、点片期、普发期

10、和严重期。 在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发,田间病叶分布均匀,无发病中心 。 在我国多数麦区,由于大面积种植的是感病品种,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叶锈病小麦叶锈菌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病菌在晚播小麦的秋苗上侵入较迟,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 叶锈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自生麦苗上都有发生,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病菌来源。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一般9月520日播种的发病较重,此后播种的发病

11、较轻。冬季气温高、雪层覆盖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对病菌越冬有利,越冬菌源多。小麦叶锈菌在当地麦苗中越冬后,当早春旬平均气温上升到5时,潜育病叶开始显症,当旬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普遍率明显上升,进入春季流行的盛发期。 叶锈菌夏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下方长出侵入丝,在气孔下腔内形成泡囊,再长出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生长,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叶锈菌除典型的从气孔侵入外,还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细胞。芽管在叶表面延伸,顶端稍膨大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VCD)小麦锈

12、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以及环境条件。1. 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 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和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条中1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碧蚂1号品种丧失抗锈性;2. 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量密切相关:秋季,当广大冬麦区陆续播种出苗后,夏孢子借西北高空气流由西向东、向北传播,侵染小麦幼苗,并在当地越冬。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条锈菌可不断繁殖,为春季条锈病的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春季4月前后,大量的锈菌夏孢子可自南向北传播至黄、淮、海等广大麦区,造成侵染。 3 品种抗病性: 品种抗锈性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低反应型抗锈性、

13、数量性状抗锈性和耐锈性等三大类型。其表现形式、强度和机制多样。低反应型抗锈性:低反应型抗锈性的抗锈强度可由免疫到中度抗病,特点是在锈菌侵入后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侵染点及周围的寄主细胞迅速坏死,抑制病菌扩展,形成较低的反应型。它是由少数主效抗病基因控制的,对锈菌生理小种有高度的专化性,这是小麦抗锈育种所利用的主要抗锈性类型。数量性状抗锈性:数量性状抗锈性的抗病因素很复杂,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表现为数量差异,包括侵染率、潜育期、孢子堆数目和孢子堆大小等,难以用定性的方法鉴别。此种抗病性也称为一般抗病性、部分抗病性等,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在流行学上表现为流行速率降低,这种性状也称为慢锈性或迟锈性。

14、耐锈性:指某些品种发病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当,但其产量损失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的现象。耐锈品种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理补偿作用,如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光合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足以抵销因锈病造成的部分损失。在锈病流行时,耐锈品种具有明显的保产作用。 4 气象因子: 影响条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露。夏秋多雨,有利于越夏菌源繁殖和秋苗发病;冬季多雪,有利于保护菌源越冬;35月,尤其是34月份雨水多、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发展和蔓延。在早春无雨情况下,病叶死亡快,不利于条锈病流行。 5 栽培管理措施: 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和收获方式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和锈病发生也有很大的影

15、响。冬灌有利于锈菌越冬;麦田管理不当,追施氮肥过多过晚,使麦株贪青晚熟,加重锈病发生;大水漫灌能提高小气候湿度,有利于锈菌侵染。 防治策略是: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治为辅助。主要防治措施:1.推广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农业防治:3药剂防治:(1)种子处理:烯唑醇 三唑酮(2)春季喷药:烯唑醇 三唑酮、敌力脱、戊唑醇、 福星等具体方法有:1. 种植抗病品种和品种合理布局(1.)种植抗病品种 条锈病:注意小种变化叶锈病:藁麦8901,新麦18,郑农16,濮优938,豫展9705,豫麦34,豫麦49 (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 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可切断锈菌的周年循环,减少锈菌优势小种形成的机会,减缓小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多样化。2 .栽培防治 条锈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越夏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