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568080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大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

2、,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

3、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1、牧区减牧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牧区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直接威胁着牧区和东部广大农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的现状。通过减牧还草,恢复草原植

4、被,使草原生态系统重新进入良性循环,实现牧区的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草原真正成为保护我国东部生态环境防止沙 配套技术:1饲草料基地建设技术,水源充足的地区建立优质高产饲料基地,无水源条件的地区选择条件便利的旱地建立饲料基地,满足家畜对草料的需求,减轻家畜对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为家畜越冬贮备草料。2草地围封补播植被恢复技术,草地围封后禁牧2-3年或更长时间,使草地植被自然恢复,或补播抗寒、抗旱、竞争性强的牧草,加速植被的恢复。3半舍饲、舍饲养技术,牧草禁牧期、休牧期进行草料的贮备与搭配,满足家畜生长和生产对养分的需求。4季节畜牧业生产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对当地饲养的家畜进行改良

5、,生长季划区轮牧和快速育肥结合,改善生产和生长性能。5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应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装置和暖棚,满足牧民生活、生产用能,减缓冬季家畜掉膘,减少对草原薪柴的砍伐,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2、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 在农牧交错带有计划地退耕还草,发展草食家畜,增加畜牧业的比例,实现农牧耦合,恢复生态环境,遏制土地沙漠化,增加农民的收入。配套技术:1草田轮作技术,牧草地和作物田以一定比例播种种植,2-3年后倒茬轮作,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和牧草产量。2家畜异地育肥技术,购买牧区的架子羊、架子牛利用农牧交错带饲料资源和秸秆的优势,进行集中育肥,进入市场。3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的建植利用技术

6、,选择优质高产牧草建立人工草地用于牧草生产或育肥幼畜放牧,解决异地育肥家畜对草料的需求。4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风能、太阳能利用的基础上增加沼气的利用。 3、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 我国南方广大山区1000m海拔以上地区,水热条件好,适于建植人工草地,饲养牛羊,具有发展新西兰型高效草地畜牧业的潜力。利用现代草建植技术建立“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人工草地,选择适宜的载畜量,对草地进行合理的放牧利用,使草地得以持续利用,草地畜牧业的效益大幅度提高。 配套技术:1人工草地划区轮牧技术,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人工草地在载畜量偏高或偏低的情况下均出现草地退化,优良牧草逐渐消失,适宜载畜量并实施划区轮牧计划可保

7、持优良牧草比例的稳定,使草地得以持续利用。2草地植被改良技术,南方草山原生植被营养价值不适于家畜利用,首先采取对天然草地植被重牧,之后施入磷肥,对草地进行轻耙,将所选牧草种子播种于草地中,可明显提高播种牧草的出苗率和成活率。3家畜宿营法放牧技术,将家畜夜间留宿在放牧围栏内,以控制杂草、控制虫害、调控草地的养分循环,维持优良牧草比例。4家畜品种引进和改良技术,通过引进优良家畜品种典型案例对当地家畜进行改良,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畜的生产性能,提高草畜牧业生产效率。 4、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开垦和过度放牧使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以每年2000km2速率发展,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

8、活和生产安全。根据荒漠化土地退化的阶段性和特征,综合运用生物、工程和农艺技术措施,遏制土地荒漠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土壤肥力和草地植被。配套技术:1少耕免耕覆盖技术,潜在沙漠化地区的农耕地实施高留茬少耕、免耕或改秋耕为春耕,或增加种植冬季形成覆盖的越冬性作物或牧草,降低冬季对土壤的风蚀。2乔灌围网,牧草填格技术,土地沙漠化农耕或草原地区采取乔木或灌木围成林(灌)网,在网格中种植多年生牧草,增加地面覆盖。特别干旱的地区采取与主风向垂直的灌草隔带种植。3禁牧休耕、休牧措施,具潜在沙漠化的草原或耕地采取围封禁牧休耕,或每年休牧3-4个月,恢复天然植被。4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风能、太阳能和沼气利用。

9、5、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在农区及农牧交错区发展以草产品为主的牧草产业,种植优良牧草实现草田轮作,增加土壤肥力,发行中低产田,减少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有利于奶业和肉牛、肉羊业的发展。运用优良牧草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优质草产品收获加工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民进行牧草的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1高蛋白牧草种植管理技术,以苜蓿为主的高蛋白牧草的水肥平衡管理,病虫杂草的防除。2优质草产品的收获加工技术,采用先进的切割压扁、红外监测适时打捆、烘干等手段,减少牧草蛋白的损失,生产优质牧草产品。3产业化经营,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基地+农户”的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生产。4.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

10、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

11、一元结构或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农区饲料业和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进行秸秆青贮、氨化和干堆发酵,开发秸秆饲料用于养殖业,主要是养牛业。三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用于种植业生产。四是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生产。主要有粮猪沼肥、草地养鸡、种草养鹅等模式。主要技术包括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饲料饲草生产技术、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沼气发酵技术以及种养结构优化配置技术等。配套技术包括作物栽培技术、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2.“林果粮经”立体

12、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国际上统称农林业或农林复合系统,主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在时空上利用资源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材乃至瓜类,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也是立体种植的主要生产形式,一般能够获得较单一种植更高的综合效益。我国北方主要有河南兰考的桐(树)粮(食)间作、河北与山东平原地区的枣粮间作、北京十三陵地区的柿粮间作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术有立体种植、间作技术等。配套技术包括合理密植栽培技术、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我国“农田林网”生态模式与配套技术也可以归结为农林复合这一类模式中。主要指为确保平原区种植业的稳定生

13、产,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通过标准化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路、渠、沟、河进行网格化农田林网建设以及部分林带或片林建设,一般以速生杨树为主,辅以柳树、银杏等树种,并通过间伐保证合理密度和林木覆盖率,这样便逐步形成了与农田生态系统相配套的林网体系。 主要技术包括树木栽培技术、网格布设技术。配套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技术、间伐技术等。其中以黄淮海地区的农田林网最为典型。3.“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在林地或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动物等,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有机食品。主要有“林鱼鸭”、“胶林养牛(鸡)”

14、、“山林养鸡”、“果园养鸡(兔)”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术包括林果种植和动物养殖以及和种养搭配比例等。配套技术包括饲料配方技术、疫病防治技术、草生栽培技术和地力培肥技术等。以湖北的林鱼鸭模式、海南的胶林养鸡和养牛最为典型。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

15、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1.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畜禽动物养殖为主,辅以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分为以猪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草食家畜(牛、羊)为主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禽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和以其它动物(免、貂)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技术组成: (1)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通过饲料(草)品种选择、土壤基

16、地的建立,土壤培肥技术,有机肥制备和施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高效低残留农药施用等技术配套,实现饲料原料清洁生产目的。主要包括禾谷类、豆科类、牧草类、根茎瓜类、叶菜类、水生饲料。 (2)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动物营养学,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制备技术,根据不同畜禽种类、长势进行饲料配方,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残体(纤维性废径物营养价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但是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即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秆处理方法有机械(压块)、化学(氨化)、生物(微生物发酵)等处理技术。国内应用最广的是青贮和氨化。 (3)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畜禽养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