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565146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古代,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是关于智慧的学问;近代,哲学成了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确定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3、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

2、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

3、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

4、唯心主义。(3)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这一问题相联系,还有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4)在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唯

5、物主义四种不同的结合。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有三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

6、产物。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说成“绝对精神”的体现;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在历史发

7、展中也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近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和阶级基础。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否定了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旧哲学(“科学的科学”),在哲学史上

8、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3、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4、从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而具有科学性;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

9、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因而具有革命性,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起哲学的革命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自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自学)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自学)思考题1、 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各有哪几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有哪几种形式?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 结合实际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10、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如果有,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即这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2、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

1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2、列宁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辩证

12、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

13、的,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3、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4、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

14、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如果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四、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因而把人们的意识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

15、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人们的活动是由他们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总之,人类社会是人类物质活动的结果,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基础,人们的思想意识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2)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3) 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