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则教育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562293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法则教育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法则教育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法则教育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法则教育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法则教育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法则教育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法则教育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法则教育法辽宁鞍山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季的运转,天体的运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这些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 逆转。那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是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答案是肯定的。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是不可逆天而行的。我们自然法则教育法,是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 方法。人的一生接受教育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污垢未染,真如湛然,德性纯正,心如明镜,朗摄 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疑。幼儿陶冶本性,正宜此时。二、童蒙养正至十三岁前,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 弱。童蒙培

2、养正见,正宜此时。三、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 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导立志,正宜此时。四、成年养德 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 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磬。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勤学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现在许多人体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在 12 岁之前记忆力最佳,理解能力偏低;12岁以后记忆力开始衰退,理解能力渐强。我们根据这一自然规律,安排和 设计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自然法则教育法”的教育理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韩愈

3、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这句话中明确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到三件事:1、传道; 2、授业; 3、 解惑1、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 的“道”就是传道中的“道” ,也就是教育者要传的道,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简单的理解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则。被教育者要按照“道”的要求去实践。2、授业这里的“业”指的是什么?我们所讲的业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和技能多的数不清,我们教育者不可能都知道,更不可能都教给学生,所 以我们只要传授基

4、本的东西就可以了。被教育者学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要应用所学去解决类似的问题,進而掌 握更多的知识。3、解惑解惑就是解答困惑。那么也就要求教育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修养和学识。对于被教育者有疑惑要及时提问。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学目地是“教是为了不教” 。对于被教育者就是“学是 为了不学”。二十世纪 60 年代,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地在达到不 需要教”的著名论点。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 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 “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 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

5、上,圣陶先 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 “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在他的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 看待讲和怎么 讲。说到如何看待 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 限于语文),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 讲,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 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 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 讲 ,务必 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又如: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地为:自 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

6、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 学之成功。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地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 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地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 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 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 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1978 年,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 ,讲都是为了达 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7、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 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 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最后,是“教学相长” 。礼记 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互相影响和 相互促進,双方都得到提高。自然法则教育法”的教学原则、重德修身,育人为本;、遵循规律,重视基础;、扫清障碍,排除干扰;、找出关联,探索方法;、反复练习,学以致用。三、“自然法则教育法”的教学方法、“操作-体验-体现”用一切载体進行“操作 - 体验-体现”这一过

8、程。、化繁为简 是从繁杂是事物表象中找出规律。、以简驭繁是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键问题是找出“道”和“一”,并且应用它们。四、“自然法则教育法”要达到的效果“操作 -反思-迁移”,能够迁移是效果的体现。这一过程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模 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通过“ 3 3 3”学具的基础训练题型、学会学习题型和社会适应性题型的操 作,有效的开发大脑的潜能、学会使用自己的学习器官、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人际 关系,而这些正是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基础,尤其是通 过“3 3 3”学具的训练,增强了大脑的“反思”功力,这是

9、人的全面发展最重 要的保证和原动力。与此同时,它还要将以上各种训练的效果及时迁移到教学、学 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逐步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333”总课题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英、朱法良两位研究员主持的 科研项目,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在研究进程中,它历经了国家级的教育科学研究五个五年规划:这个总课题最 初的两个基础性课题分别作为国家级的教育科研 “六五” 和“七五” 项目的子课题; 从 1991 年起,该课题的三个基础性课题在“八五” 、“九五”、“十五”都被独立列 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 3 3 3”科研体系。“

10、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三化” ,即“简化、深 化、规范化”,力求其内容和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做、知行合一,为进入向社会 普及推广阶段做准备。下面分别简述一下“操作”、“反思”和“迁移”这三个“ 3 3 3”科研体系 中的核心概念。其中有些在教育科学的各学科中也有界定,在这些界定的基础上,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進行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解释,以有利于大家理 解和应用。希望大家不要在名词概念上下功夫。1 、“操作”的概念(1) “操作”的界定。在“ 3 3 3”科研体系设计的各种活动中,“操作”是指在“反思”指导下的 全身心参加的智慧活动系统。 根据训练的需要, 我们

11、选择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2) “操作”的特点。 在“反思”指导下。这主要体现在:在操作前,操作者要明白“做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做”;在操作中,要“认识自己的身心 -调控动作 -获得成功体验”;在 操作后,要“总结 -形成思路 -及时迁移”。操作的全过程都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 这是提高操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特点。 全身心参加。这是根据身心基础训练的需要提出的,“3 3 3”操作不仅仅是指身体各部份器官的外部动作,也是一种由身心共同参与的、综合的、内化与外 化不断转化的双向活动。 是智慧活动系统。在“ 3 3 3”训练活动中,并不是任何的动作或活动都 称为操作,而是指進行组合、分解

12、和归类等智慧动作;每一类操作都要选取最佳方 法;设计的活动并不是一个单个动作或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动作,而是有内部联系的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题目组成的动作系统(3) “操作”的层次、内容和种类。 层次: a 以外部动作为主的全身肢体活动和手的各种动作,人们常叫大肌肉 运动和小肌肉运动。以上两种运动又可分为一般动作、精细动作和高难动作。大肌 肉运动,如:为训练安排歌舞、智能团体操和智能运动会及各种形式的集体游戏。 小肌肉运动,如:学具操作基本题型中设计了手指运动和双手协调活动。这类操作 是身心的基础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身心协调,而且对身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同时 也是一切技能技巧活动的基础。b.

13、以大脑内部活动为主的内部操作,如:学具操作中设计的快速回答、寻找最 好方法、学习过程三个环节题型训练。这能促使操作者从事的各种工作和学习活动 简化、有序、高效。c. 有序的、不断增加内容和难度的、 并需要在平静心态下快速操作的动作系统。 这类操作有三种:“身心基础训练” 题型中的“集中-组合- 循环”训练;“学会学习” 题型中的“解题思路”题的组合操作训练; “及时迁移”中的“操作 -反思- 迁移” 的全过程操作。 内容:a身心的基础训练;b. 学会学习能力的训练;c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训练。 种类:a.外部操作与内部操作;b. 个人操作与集体操作;c. 有学具操作与无学具操作。2 、“反思”的概

14、念如何把在学具操作中所获得的效果迁移到其他各科的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去,这是课题的最终目地,而迁移的关键问题是“反思能力的培养。以上,我们谈到了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不仅要修理、提高“机器”的现 有水平,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改進“机器”的性能、挖掘它的潜能。那么,究竟由 谁来修理“机器”和开发它的潜能呢?是教师和家长代替学生做,还是由他们指一 条路让学生自己做呢?我们的方法是教师、 家长引导学生自己做, 教学生学会认识、 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机器” ,开发自己的潜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能 力培养。“反思”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是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1) “反思”的界定。这里

15、所说的“反思” ,它不同于哲学上的“反思”概念,也不同于日常概念所 说的“反思”,我们是借用哲学上“反思”这个名词,赋予它新的含义。在本研究 中,“反思”是指人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大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活动的认识、监控和 调节的功力。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2) “反思”的特点。我们以“反思”与平常所说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来说明“反思”的特点:八、对象不同。以机器与产品作比喻,思考的对象一般指所做事情的本身,即产 品,如做一道题目,是否做对了。而“反思”的对象不仅要考虑对错,还要進一步 从生产这个“产品”的“机器”的工作过程中找到对或错的原因,例如:出了问题 是听题和看题方面的问题,还是大脑中加工过程的问题,还是最后一关“产品”检 验的间题。 内容不同。平常所说的“思考”,主要指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而“反思”的 内容,是思考者身心的活动,即“机器”工作的过程。 过程不同。“反思”不是单纯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调控自己的学习“机器” 的工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就是说,“反思”不仅是指思考,而且还包括行为。把“思和行”统一在思 考的过程中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