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56034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主备教师袁丽娅备课组成员班级2.2班时间4.11课题古诗两首课时 2课时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分别是村居和咏柳。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情景。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打算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春天并不陌生,有

2、一些切实的感受,部分学生也曾有过放风筝的体验,但对于春草初长、黄莺飞鸣以及杨柳拂堤等缺乏细致的观察,在教学中还需要抓重点词、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进入情境,感悟诗景诗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感悟春天的美,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意境之中。教学目标备课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图文结合,在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中学会识字、写字、了解古诗大意。2.学习村居,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春天田野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3.学习咏柳,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解决问题 一是理解“意”,即采用图文对照,结合

3、关键字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大概意思;二是感悟诗的“境”,采用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三是体会诗“情”,即引导学生在感悟诗境的基础上,通过吟诵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了解古诗大意。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居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法制渗透备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备教学资源、教具1.多媒体课件。(教师)2.

4、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教学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的经典文学,古诗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儿童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高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村居)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二、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三、品读古诗,感悟欣赏。四、指导写字五、交流资料,拓展延伸。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村居。2.板书

5、课题:村居。指导齐读。3.识记生字“村”“居”。4.指导释题,介绍作者。1.组织学生自读古诗。2.指导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错误。3.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视频。4.组织小组合作识记生字。5.指导学生巩固识记生字。1.教师范读。2.学生练读,指名配乐诵读。3.出示自学提示:再读古诗,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说一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4.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1)品读前两句,引导学生感受春光之美。(2)品读后两句,感受儿童的快乐。1.出示生字“诗、村、童”。2.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两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3.指导、示范书写生字。4.组织学生描红、临写。5.组织全班评议

6、。1.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诗句。2.出示教师摘抄的咏春的诗句,领读。1.背诵古诗春晓。2.齐读课题,读准字音。4.了解题目意思(村,乡村。居,居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1. 读古诗,注意读准音。2. 认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3.开火车读生字卡片。1.认真听范读,注意断句。2.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古诗中的词语。3.谈谈自己放风筝的心情感受。1认读“诗、村、童”,并组词。2.分析生字的结构特点,交流生字的书写要点。3.认真观察老师范写,掌握书写要领。4.练习描红、临写。把自己积累、搜集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产生学习兴趣,由此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在古典音乐中激情导趣。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

7、。在入情入境中诵读成韵、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充分依托文本,想象诗的意境。学会观察学会交流认真书写学会积累作业布置: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备板书 )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景)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 乡村生活、充满情趣课后反思:教 学 过 程(第二课时 咏柳)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二、初读感知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五、总结全文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赞美了春天的什么?板题:咏

8、柳。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妆、丝、绦、裁、剪”。2.老师指导书写“碧、妆、绿、丝、剪”5个生字。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5.交流自读情况。(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熟生字词。(2)说说这首古诗主要描写了什么?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古

9、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2.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3.背诵古诗。3.将有关春天的诗句补充完整。(1_,处处闻啼鸟。(2_,一枝红杏出墙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古诗读通顺。2.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桌合作解疑。4.汇报交流学习情况。这首古诗主要写了初春二月的柳树的勃勃生机。1.学生读诗句,并简单说自己理

10、解的诗意。(1)这里把柳树叶子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柳条。因为柳条细长、柔美。(3)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增加了诗的情趣。“不知”是发问,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4)“二月春风似剪刀”由无形到有形,写出了春风神奇灵巧地剪出一丝丝柳叶,装点锦绣大地的景象。1.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 学生读出诗人对柳的赞美,对春的歌颂之情。1.学生自由讨论,谈感受。2.根据提示,学生尝试朗诵全文。用语言描述画面、用想象丰富画面,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通过对生字的认读,借助插图等方式既为感知诗意做好充分的铺垫,又渗透

11、了古诗语言的简练。吸引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感受柳树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 完成畅优练习3. 画一幅春景图。板书设计:(备板书 ) 咏柳咏:歌颂赞美一树:满树万条:许多条,无数条裁:剪裁似:好像课后反思:我从复习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但是,到了

12、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习,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习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