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55883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诗四首30.诗四首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能力目标: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德育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教学难点: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课前准备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找关于四首诗的写作背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登岳阳楼,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2、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3学生齐读。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

3、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

4、,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6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1、回顾作者及作品2、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

5、南漂泊。3、诵读提示 :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4、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a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文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b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译文: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这两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提示: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情诗人有不灭的寄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更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话更显得气势不凡。c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译文 :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

6、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颈联诗人自叙落寞境况,面对洞庭湖水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诗人身世孤危之感,诗歌意境由宽阔到狭窄。d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5.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又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五、 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

7、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

8、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

9、知诗意。(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

10、战斗生活。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1)学生朗读诗歌。(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3)名句赏析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

11、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多媒体显示:(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

12、象的描绘中。5学生默写全诗。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问题如下:(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

13、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

14、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3)教

15、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2比较鉴赏。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