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55256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类考试常见题目.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文艺常识(1)文学部分:1、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2、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传统的源头(人物和作品)3、奴隶社会艺术的典型代表4、汉字形体结构发展的几个阶段5、诗经的“六义”(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种表现手法)6、“六艺”的内容7、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8、中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及其代表作品。11、汉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2、田园诗和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13、“建安七子”、“三曹”、“竹林七贤”、14、文心雕龙15、“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三苏”16、“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7、春江花月夜18、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诗圣”、“诗鬼”、

2、“小李杜”的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19、明中叶市民文学达到繁荣的标志“三言二拍”20、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共收字49174个。2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22、封建世纪末的历史画卷23、清末四大暴露小说24、“鸳鸯蝴蝶派”25、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26、王安忆长恨歌(小说、话剧、电影)27、古希腊神话;阿波罗、维纳斯、雅典那、狄奥尼索斯28、荷马史诗、神曲;毕达哥拉斯学派与黄金分割29、伊索寓言30、一千零一夜31、文艺复兴及其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3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33、歌德与席勒34、巴尔扎克、雨果35、大仲马、小仲马36、安徒生37、卡夫卡38、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

3、斯泰39、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40、诺贝尔文学奖(2)美术部分1、“文房四宝”与“书法五体”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代表作3、张旭与怀素4、“颜筋柳骨”;“瘦金体”5、赵孟睢宜炝肌费粞?/P6、邓石如与吴昌硕7、美术的种类及其特征8、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9、“画祖”与“画圣”10、清明上河图11、中国传统艺术题材“四君子”12、“金陵八家”与“扬州八怪”13、岭南画派14、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潘天寿、陆俨少15、中国南方和北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及其特征16、中国佛教的四大石窟17、中国旅游标志与中国邮政储蓄标志的出处18、“多里安式”、“爱奥尼亚式”、“柯林斯式”

4、19、古罗马建筑、雕塑的代表作20、“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罗可可艺术”及其风格2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22、“荷兰画派”23、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印象主义艺术、野兽派艺术、立体主义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抽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风格24、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25、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代表建筑风格26、浮世绘艺术27、“包豪斯”28、后现代建筑(3)乐舞与戏剧艺术部分1、声乐、器乐的基本分类2、高胡与京胡;马头琴与牛腿琴;三弦与阮;古琴与筝;“冬不拉”与“热瓦甫”;3、羌笛;曼陀林;管风琴4、号子、山歌与小调5、“花儿”、“

5、信天游”、“牧歌”、“舞歌”、“船歌”、“飞歌”、“堆谢”、“十二卡姆”6、京韵大鼓、二人转、山东快书、评弹、快板、三句半、独角戏、双簧、相声7、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8、十面埋伏与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与二泉映月9、聂耳与冼星海10、流行歌曲11、“蓝调音乐”与“爵士音乐”12、“音乐之父”、“音乐神童”、“乐圣”、“歌曲之王”、“钢琴诗人”、“歌剧大师”、13、“圆舞曲之王”、柴可夫斯基14、古典舞与现代舞、民族舞与民间舞、宫廷舞与芭蕾舞、歌剧15、秧歌、社火、高跷、采茶舞、芦笙舞、孔雀舞、手鼓舞、锅庄16、现代舞蹈之母17、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18、中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及代表作19、

6、南戏与昆曲;中国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戏曲20、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四大名旦”21、苏州评弹、黄梅戏、越剧、秦腔、川剧、豫剧、晋剧的地域分布及特点22、关汉卿与汤显祖;西厢记与牡丹亭;琵琶记与长生殿;桃花扇23、“悲剧之父”与“喜剧之父”2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25、荒诞派戏剧26、“三一律”(4)影视艺术部分1、电影的诞生;电影与电影艺术的基本特质;“第七艺术”2、镜头、景别、运动、角度、色彩、声音3、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4、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定军山5、中国电影第一:戏曲影片、新闻纪录片、长故事片、侦探影片;电影刊物、电影学校;电影歌曲、有声电影、获

7、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第一部音乐喜剧片、抗战影片、人民政权领导下的电影机构及第一部纪录片、木偶片、彩色戏曲影片、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电影、彩色故事影片、中外合拍的彩色故事片、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6、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郑正秋、张石川、沈浮、郑君里、费穆、谢晋、张暖忻、郑洞天、吴贻弓、黄蜀芹、谢飞、吴天明、李安、徐克、吴宇森7、“第五代”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8、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卡通影片、警匪片、电影杂志、彩色影片、纪录片、第一次影展9、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卢米埃尔与爱迪生;弗拉哈迪、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希区柯克、奇士基耶夫斯基、波兰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斯皮

8、尔伯格、阿巴斯、陈英雄10、电影流派:德国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真实电影、直接电影、Dogma95、好莱坞、宝莱坞、迪斯尼11、电影频道、东方电影频道12、电视的诞生;“尼普科夫圆盘”13、广播、电视与电视艺术、“第九艺术”14、电视史上的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电视机诞生、电视剧、电视实况转播、彩色电视实验与彩色电视节目开播、开始播出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国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第一部室内电视剧、中央电视台开始向全国输送彩色电视信号、中国第一条商业广告、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中国首开“说新闻”先河的主持人15、电视电影16、韩流、哈日(韩)族17、益智节目、电视杂志、综艺类节目、

9、谈话类节目与“脱口秀”18、3G、CC、PK、DV、DVD、MM、MTV、MV、NTSC、DOLBY、16:9、5.1声道、MPEG2、MPEG4、LED(5)考试方式:考试以客观性基础常识为主,思考性常识为辅,通过灵活多样的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如填空、选择、判断、连线、简答题等),考查学生的基础素养。本门课程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二)命题创作(1)创作内容1、事件故事应由一个或多个具体事件构成。2、物构成事件发展的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注意以下方面:1.外貌特征与心理特征的描述。2.人物之间的关系。3.性格的发展。3、场面构成事件发展的环境。注意以下方面:a.适当介绍时间、地点b.

10、环境的特征。c.人物与环境的关系。4、主题通过事件表达的中心思想。注意以下方面:a.不要在故事中将主题直白出来,而要通过故事本身,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含义。b.主题可大可小,切忌为求深刻,胡编乱造。5、故事风格事件被处理成的效果。注意以下方面:a.可以是生活化的,讲求真实、自然。b.也可以处理成其他效果。比如:幻想式的,童话式的,等等c.不必刻意为之。(2)创作要求1、故事的立意2、故事的形象化程度3、叙事的清晰、集中程度4、戏剧冲突的强烈程度5、故事情调的营造程度6、人物性格的准确程度7、对话是否切合实际,语言是否自然、有个性(3)考试形式1、根据提供的照片,编写相关的故事。必须使用照片所提供的

11、时间和空间、人物形象以及物件。2、写作时间150分钟。3、2000字以上。(三)影视剧评论(1)影评内容1、主题的揭示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视作品亦不例外,评论者必须通过对作品的读解把握和主题揭示;对主题读解和把握虽可能有所差异,但它相对地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对主题准确且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是对考生视听语言读解能力以及思考的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核。2、情节结构的把握能用最简炼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能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起点、中点和终点;对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人物主题的必然关系有一定认识。3、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

12、他们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4、视听语言的初步读解对影像的读解主要包括画面、色彩、灯光、镜头运动方式等;对声音的读解主要包括音乐和音响,台词和对白、旁白等;还有蒙太奇以及表演、细节等的读解与分析。鉴于考生只是初涉影视艺术,故视听语言的读解和分析,要善于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段落,或他们在开头、结尾高潮中的综合运用。以上为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俱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2)影评要求与考试形式1、影视剧评论属议论文范畴。切忌写成纯感性的读后感,随笔、散文之类。2、除按中学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标准要求考生,鼓励视角新颖、观点独特而又言之有理的人性鲜明的文章。3、考场内当场观看影视剧短片二遍;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观摩时间不计在内);评论文章字数为20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