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5522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温病学2.温病3伏寒化温4新感温病5.气营两燔6.气血两燔7 湿蒙心包8 身热不扬 9 神昏谵语 10. 神识昏蒙11开达膜原 12. 分利湿邪 13 轻法频下14 透热转气15风温 16逆传心包 17.伏邪自发 18. 新感引发19 暑温 简答题1、对温病的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应如何理解?3、简述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诊断4、春温热灼营分、阳明热盛及阳明腑实均可见“谵语”,如何鉴别。5、试述吴鞠通所创五个加减承气汤的适应症。6、春温和风温后期均有伤阴之象,其证候表现、治法、方药上有何不同?7、简述暑温病的发病特点。8、暑温病后期暑伤心肾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如何辨治?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

2、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何谓湿温病?湿温病是怎样形成的?11、简述湿温病的病机有何特点?12、伏暑病邪结肠腑的病机及证候表现有何特点?应如何治疗?能否用承气汤类攻下?为什么? (两个简答)论述题一、如何理解薛生白所说的“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温病邪在中焦气分阶段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类型,三者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共同点?在证候表现及治则、方药上又如何区别?(会选其中一部分来考)二、热闭心包和湿蒙心包在因脉证治上全面区别、论治?三、伏暑病暑湿郁阻少阳证应如何治疗?与伤寒小柴胡汤证的证治有何区别?病例分析题1.黄某某,男,35岁,工人。1959年1月20日初诊

3、: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 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血化验白血球18.0 109L,中性0.87,淋巴0.10、单核0.03。西医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曾用抗菌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诊见:发热恶寒,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请诊断中医病名、证型,并讨论主要病机、治法、适宜方药2.王某,女,45岁。 因发热口苦,胸胁不舒6天,于2001年2月5日就诊。 患者于6日前因劳累自觉发热,周身酸楚,测体温39,曾服速效感冒胶囊、阿莫西林而未见好转,

4、故来我院就诊。症见:身热不退,口苦而渴,伴心烦,时有恶心,胸胁满闷不舒,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胆B超及化验肝功,未见异常。请作出诊断(病名、证型), 分析病机、治法、方药3.黄某某,女性,14岁,学生。 于1983年2月15日下午,因高热、头痛伴剧烈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患者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在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今晨起诸症状加重,呕吐频频,由其父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苔

5、黄干,脉洪数。 要求: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治则、方药3. 二者均发生于春季,同是温热性质的温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的特点。 但风温为新感类温病,是感受风热病邪,初起必有邪在肺卫之表热证,以肺胃热证为主,也可出现逆传心包证,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春温属伏邪类温病,是温热之邪伏里外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其里热阴伤证重,易入营入血、闭窍动风,后期易伤肝肾之阴。4. 春温热灼营分谵语是由于营热较盛,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致,除谵语外,还应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而干等热灼营阴证。 阳明热盛及阳明腑实之谵语病发气分,阳明热盛的谵语应伴有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气分大热证;阳明腑实之谵

6、语应伴有大便秘结,腹部硬满疼痛,舌苔老黄或灰黑燥裂起芒刺,脉沉实等症。5. 宣白承气汤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牛黄承气汤适用于热陷心包兼腑实证,增液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阴液亏损证,新加黄龙汤适用于阳明腑实、气液两虚证,导赤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结证.6. 风温为风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风与热都属阳邪,故风温在病变过程易现肺胃津伤,后期尤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证候,以干咳、口干咽燥为主症,治当清养肺胃,方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生扁豆、甘草、桑叶)。 春温为感温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温热病邪病位深而邪热重,故极易耗伤阴液,病程中阴伤见证突出,后期尤多见肝肾阴伤证候,以身热不

7、甚,手足心甚于手足背,舌质干绛,甚则紫暗萎软为主症,治当滋养肝肾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7. 暑温病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热病邪炎热酷烈,其侵袭人体,起病急骤,热象明显,传变迅速。无邪在卫分阶段或较短暂,多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表现,叶天士称这一特点为“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病邪还可直犯心包或肝经引起暑厥、暑风。暑热病邪常挟湿邪为患,故将挟湿者称为暑湿。8. 暑温后期暑伤心肾的主要病机为肾水亏、心火旺。暑温后期暑热久羁,耗伤肾阴,致水火不济,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当以心烦,消渴,舌红,脉细数

8、为辨证要点。治宜清心泻火,滋肾养阴;方选温病条辨连梅汤,该方是由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生地、麦冬而成。9. 张凤逵提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是针对暑温病初起阳明热盛阶段提出的治疗大法。暑温病的外因是暑热病邪。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传变迅速,故侵犯人体后大多直接入于气分,一般没有明显的卫分过程,初起即见壮热、汗多、口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暑性炎热,故致病极易耗伤人体正气,尤多耗伤津气。因而在本病热盛气分阶段,常伴有津气耗损之象,甚至出现津气欲脱的危候。 本病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当以辛寒之剂,清泄暑热,方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如进而伤及津气

9、,则宜甘寒之剂以清热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后期暑热渐解,津气耗伤过甚,出现津气欲脱或津伤未复者,又当以甘酸之品以益气敛津,如生脉散等;若暑热伤及心肾,以致心火亢炽、肾阴不足,则应以酸苦之品泄热生津,方如连梅汤。10.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起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主要稽留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本病四时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为多。湿温形成的外因是湿热病邪。夏秋季节暑热较盛,雨湿亦重,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湿热交蒸易形成湿热病邪。内因是脾虚湿胜。夏秋季节脾胃功能大多较为呆滞,内湿易于酿生。若素禀脾

10、胃虚弱,或饮食失慎,恣食生冷,则脾胃更易受损而运化失司,从而加重内湿停聚。此时,若感受外界湿热病邪,内外合邪,引起湿温。11. 本病的病理发展以湿热致病特点及其轻重转化为关键。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而在气分徘徊,或湿重热轻,或热重湿轻,或湿热并重。 可从热化燥入营动血,或从湿寒化而阳伤水停。 湿热之邪始随外受,终归脾胃。湿热之转化,又与脾胃中气盛衰有关。中气旺者病偏于胃而热重于湿,易于燥化;中气虚者病偏于脾而湿重热轻,易于寒化。12. 伏暑病邪结肠腑证为暑湿病邪郁蒸气分,与积滞互结阻滞肠道所致。暑湿积滞郁蒸,故身热稽留;湿热积滞结肠道,传导失司,故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暑湿积滞蕴结于里,则胸

11、腹灼热。暑湿阻遏气机而碍于胃,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苔黄而垢腻、脉滑数,均为里有暑湿积滞之象。以身热,胸腹灼热,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为主症。 本证暑湿积滞胶结于肠道,非通导不能祛其滞,暑湿内郁胃肠,又非清化不能尽除。故应轻法频下,治以导滞通下,清热化湿,方用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暑湿积滞互结胶着,故用大黄、枳实、厚朴、槟榔推荡积滞,清热理气化湿;用山楂、六曲消导化滞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利湿清热,甘草调合诸药。 本证为暑湿挟滞之证,非阳明腑实,故不宜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或咸寒软坚。若误投承气大剂攻下,不仅暑湿难以清化,且有徒伤正气之弊。又因本证为暑湿挟滞胶着肠腑,往往

12、须屡次缓下,多次清利,伏邪始尽。1. 1、湿温病的病机以湿热郁蒸气分为主,病位重心为中焦脾胃。湿热郁蒸脾胃,其病有偏于脾和偏于胃之分。病偏于脾,证候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偏于胃者,证候表现为热重于湿。一般而言,病程的前期阶段多以湿重热轻为主,随着病程发展,湿邪逐渐化热,则逐渐转化为热重湿轻。同时,脾胃阳气的盛衰也直接影响着湿热的转化。薛生白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指素体中阳偏旺者,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表现为热重湿轻;素体中阳较弱者,则邪入中焦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表现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大多表现为湿热并重之证。2、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

13、湿三种病理变化在临床表现均有身热、胸痞,身重,苔腻等湿性粘腻重浊特征的主症,但湿重于热者,以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为特点;湿热并重者,以发热较甚、汗出而热不解,渴而不欲饮、苔微黄而腻、脉濡数为特点;热重于湿者,以壮热,汗出,烦渴,苔黄而微腻、脉滑数为特点。临证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来分析,平素脾虚者多表现为湿重,平素胃热者表现热重,初起及前期阶段多表现湿重于热,随着病情进展,湿渐化热,转化为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3、邪在中焦,湿重于热者,治以躁湿化浊之法,方用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 佩兰 陈皮 大腹皮 厚朴 荷叶;邪在中焦,湿热并重者,治以辛开苦降,清化湿热之法,方用王氏

14、连朴饮:黄连 厚朴 石菖蒲 半夏 豆豉 山栀 芦根;邪在中焦,热重于湿者,治以清气泄热,兼化脾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苍术。2. 范围不同。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属气分范围;热入心包属营分范围。 病机不同。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为气分湿热郁而不解,湿热酿蒸成痰,痰浊蒙蔽心包络;热闭心包证为邪热炽盛,热入营血、内闭心包而致。 证候表现不同。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热闭心包证可见舌绛、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严重可见体热肢厥、舌蹇语涩、舌纯绛鲜泽。 治疗不同。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用

15、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热闭心包治当清心开窍,方可选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3. 暑湿郁阻少阳为暑湿性质之邪郁阻少阳,暑重湿轻之证,症见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治以清泄少阳、和解化湿,方用蒿芩清胆汤。方中青蒿、黄芩清泄少阳胆热,和解枢机;竹茄、陈皮、半夏、枳壳辛开湿郁,理气和胃,降逆化湿;赤苓、碧玉散清利暑湿,淡渗湿邪,使暑湿去,枢机利而诸症可愈。 伤寒少阳证是风寒之邪侵入足少阳胆经,少阳枢机不利之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配黄芩清疏并用重在和解少阳,适于胆胃不和,胃虚气逆而无湿者.病例1诊断:风温 证型:邪袭肺卫 病机:风温初起,邪袭肺卫,瘀热伤及肺络。 治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菊饮加味 桑叶 菊花 杏仁 桔梗 连翘 鲜芦根 桃仁 冬瓜子 生苡仁 丹皮 仙鹤草病例2诊断:春温 证型:热郁胆腑 病机:发病在冬春之交,且伴口渴,心烦,恶心,小便短赤,故诊断为春温,属热郁胆腑。热入胆腑气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