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5424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形教学案例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设计(1份)立足于地图教学,创建空间想像的课堂中国地形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中国地形是八年级中国地理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一节,中国地形这一节在整个中国地理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和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地理下册的中国的区域地理是密切关联着的,只有学好了中国地形,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地理上的其它知识,因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案例描述:一、课前准备:上课前,老师在黑板上挂中三幅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形图,一幅是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一幅是立体的中国地形图二、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势和纵横交错的山脉,

2、中国的地势就好比一个人的总的外貌特征,而山脉就象一个人的骨架,支撑着一个人的身体,而地形就象一个人的身体上的不同的部位一样。那么,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呢?中国地形有怎样的特点呢?三、学习新课1、请每一位同学上讲台在中国地势三级图上用手描一下三级阶梯的两条分界线,并边描边读出两条分界线的七列山脉的名称:(昆祁横大太巫雪)2、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根据分层设色图,用手描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3、请同学们读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形图(1)观察地势第一阶梯上都有哪些地形?圈起来并标序号。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2)学生观察地势第二阶梯上都有哪些地形?圈起来

3、并标序号。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但较湿润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最干旱的盆地)内蒙古高原(最开阔平坦的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高原)四川盆地(肥沃的紫色盆地)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的高原)(3)学生观察地势第三阶梯上都有哪些地形?圈起来并标序号。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辽东丘陵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东南丘陵4、学生看地图,熟读地势三级阶梯图上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类型及各自的特点。5、学生在挂图中国地形图上,根据分层设色指出各种不同的地形,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指出不同阶梯上的地形,然后进行评比,然后各组轮流交换,轮流评比,三次以后,评出最优秀的

4、一组。6、学生画示意图“中国轮廓图”在中国轮廓图上画出地势三级阶梯及各阶梯上的各种各样的地形类型7、学生分为三组,各组选出示意图画的最好的同学,然后三个组再评比,评出全班示意图画的最好的同学。讨论:“示意图”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四、学生评价课堂(学生自评)1、本课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时的满意程度?(举手发言)(1)满意度?(40名学生有36名对本课满意,4名较满意)(2)参与度?(40名学生全部认为自己在积极参与学习)2、本课学到的知识(各种地形名称及特点)3、本课培养的能力(读分层设色图的能力、空间想像的能力)4、本课培养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祖国的地形地势的优缺点的分析,及对

5、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师评语】:本课咱们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很高,几乎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每位同学都能学到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了相应的地理技能,并且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大家认识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河山,为以后建设好我们更美好的家园而好好学习。五、作业(二者任选其一)1、画一个中国轮廓2、画一个甘肃省轮廓【教师评语】:作业形式体现一个“活”字,锻炼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画示意图的能力。【教学反思】: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好,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上完了,学生的激情还久久不肯退回去。但我

6、也观察到有个别的女同学由于空间想像能力较弱而显得焦虑不安。对于这些学生要特别关注,并单独辅导,让他们学会看地图,学会分析地图,让他们有学习中的新发现,有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中国地形类型这一课有很强的空间性和直观性,利用三幅地图就充分的体现了地图教学的原理,化解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抽象的难度,同时地图的呈现也给空间想像较弱的学生减小了学习地理的难度同时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又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本课的高潮部分应该是第四个环节,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在进行评价时,由于他们在本节课中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所以发言很积极,争先恐后

7、的。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画面,这就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即空间想像意识的初步建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通过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大地理”意识,头脑中要有空间想像的画面感,并能把自己的想像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下来,最终使他们形成图文结全,图文互换的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设计(1份)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认识“秦岭-淮河”线2、学生在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上认识“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3、学生在“四大地理分区”图上,认识“四大地理”的三条分界线4、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分析“四大地理分区”的各自的特点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

8、重要地理意义教学方法:立足文本,延伸课外地图教学法与老师讲解法相结合。本课地图性和空间性很强,学生通过挂图能一目了然的认识“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范围,再加上老师在地图上的讲解,就很容易的让学生学懂了四大理区域的各自的特点,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边看图边在作业本上画出示意图,这样的话,能把空间想像变成纸上图形,具体可感,达到了抽象和形象的结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坐在我们教室里的学生有没有南方的同学呀?有没有北方的同学呀?如果你认为你是南方的同学,为什么这样认为?如果你认为你是北方的同学,为什么这样认为?(从而启发学学思

9、考南北方的范围,引出南北方的地理界线秦淮线)。二、学习新课1、学生看图,认识秦岭-淮河一线。 (1)指导学生在图上圈注“秦岭-淮河”。(2)在中国轮廓图上画出“秦岭-淮河”的位置。2、学生读图,画出青藏高原的边缘线。3、学生读图,手描400mm等降水量线。4、学生读图,手描四大地理区域的三条分界线并读出。(1)青藏高原边缘线。(2)400mm等降水量线。(3)“秦岭-淮河”线。5、学生手描“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6、学生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分析各区域的特点并写在相应的区域上。 (1)南方地区:湿润。(2)北方地区:温暖。(3)西北地区:干旱 。(4)青藏地区:高寒。7、认识“秦岭-淮河”

10、线的重要地理意义。“秦岭-淮河”线一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线800mm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1)学生读表格“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P77)。(2)老师用挂图讲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完全不同地理差异。(3)学生在示意图的南方和北方,写上表格中的不同的地理要素。8、在中国地形图上重新认识四大地理区域及其特色。三、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并发言)(1)本课学了哪些知识?(2)本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知识?(3)本课中你了施展了哪些能力?(4)本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教

11、师评语】亲爱的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了咱们班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大家的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热情,这说明大家是非常自信的,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无论我们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知识还是能力,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了,思考了,那我们就会有收获,非常感谢大家能和我一起学习!四、板书设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2、400mm等降水量线1、青藏高原边缘线一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1)南方地区(湿润)(2)北方地区(温暖)(3)西北地区(干旱)(4)青藏地区(高寒)四大地理区域设计简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是中国地理上册的

12、中国地理概况的总结,通过对前面中国的自然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发现在不同的地区自然地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一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无数次的出现,在问题出现的过程中,无形中会引起他们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有些问题就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而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则留在头脑中。正是在这样的知识的需求下,课本出现了“中国四大地理分区”的内容的编排,通过这一知识的系统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消化了存在于头脑中的问题。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区是从自然和人文一两方面对中国地理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学生就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分概括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也使学生对祖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情感,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课后反思】本课从两方面反思,一是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参于度很高,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较满意,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未参于到学习当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