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53856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简答):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 因素,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环境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14 :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 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 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3、环境和生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 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尔福德)的原理及

2、容。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解释:低 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 布的根本因素。生物能忍受生态因子最低量和最高量之间的数量围 称为耐性限度。解释: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 存。5、城市化和城市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作用最强烈、自然 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是指影响城市人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6、生态幅和生态位: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 受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围。

3、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 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7、驯化: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围的过程。8冷害和冻害:是指温度在0C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 是指0C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细胞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 害。9、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递增的现象。10、温周期现象和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 化的反应。生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11、物候现象:季节明显地区,植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这种节律 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12、种群和植物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总和。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

4、个体的组合。13、K对策和r对策(kr区别,简答论述):生物个体小,寿 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 (r) ,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 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生物个体较大, 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 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14、植物化感作用 (即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 物质,阻止其他植物在其周围生长。15、群落和植被: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群落就是在一定空 间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某一地区 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16、密度和多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的个体数目。

5、调查样 地上某物种的个体数目,是不同物种个体数目的相对指标。17、盖度和频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 分比。某个物种在调查围出现的频率,指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占全 部样方数的百分比。18、生活型(地上地下芽)156和层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所形 成的夕陪B形态。群落中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的集合。19、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20、植物群落波动和群落演替:是指短期植物群落的年际变化, 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物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上下波动,是可 逆的变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地域的植物

6、群落发生变化而 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类型所取代的过程。21、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 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 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 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 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2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 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 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甚至倒退到裸地。23、建群种和优势种:群落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 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

7、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24、先锋群落和顶级群落177 :是指演替开始最先建立起来的 植物群落。演替后期,演替速度越来越慢趋于平稳,最终形成物种 组成较为丰富多样、结构复杂、生态稳定性高的植物群落类型。25、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 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 的链状顺序;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26、植被和城市植被181 :某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城市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植被类型。27、生态系统和景观: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 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 统一

8、整体。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 性地理空间单元。28、正反馈和负反馈(简答论述)231 :正反馈较少见,生态系统 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 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 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 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 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29、生态平衡 228: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 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容: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基

9、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和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种群的性 比:雌雄两性种群的年龄结构:增长衰退稳定种群的空间格局: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为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1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2消费 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3 分解者:微生物。 非生物部分:1能源:太阳能及其他能源;2基质和介质:岩石、 土壤、水、空气等;3 气候因素: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食物链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食物 网。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把

10、固定的能 量和物质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多余物质和 能量分解为无机物。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生态系统。3、什么是群落?生物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群落: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生活在一 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主要特征:具有一定 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具有形成群 落的环境功能。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 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4、简述生物种间竞争的概念、类型及高斯原理。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各 方都力求抑制对方,

11、结果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种间竞争和种竞争, 种间竞争包括: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挤掉另一物种;第二是即生态分离; 种竞争包括直接干涉型(干扰性竞争)和资源利用型(利用性竞争)高斯 原理:一个稳定的环境,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 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 被淘汰。6、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 为初生演替,是生物从未定居并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如在乱石窖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此外在沙丘上、火山岩上、 冰川泥上以及在大河下游的三角洲上所发生的演替都是原生演

12、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 其他生物定居过。引起次生演替系列的外力有火灾、并从还、严寒、 长期水淹、冰雹打击等自然因素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破坏是最 主要和最严重的。如森林的采划、放牧、垦荒、开矿、水利建筑等。 区别:原生演替的基质条件恶劣严酷,演替的时间长。且是在 生物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次生演替的基质条件较好,如有机质丰富、 土壤层身后并遗留少量的生物残体、种子、或孢子等,所以演替经历 的时间短。且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7、比较阴生叶与阳生叶的特点?阳生叶:叶片厚而小,角质层较厚,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 孔分布较密,栅栏组织较厚或多层。阴生叶:叶片

13、薄而大,角质层 较薄,叶脉疏,叶绿素较多,气孔分布较稀,海绵组织较丰富。8、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主要因素:水热条件,即水分和温度。纬度主导温度条件, 形成纬向地带性:纬度f温度降低I,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热带 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 原。经度主导水分条件,形成经向地带性:我国,一湿润森林一半 干旱草原一干旱荒漠。垂直地带性: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 0.55弋。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 低、9、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光照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湿度的改变)、非等 价性(春化作用

14、)、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见下1题)、阶段性(春化作用中 的低温、鳗鲡生殖生活阶段对盐分的需要)、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东西 向高大建筑的南北两侧生态环境差异很大)。10、简述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 等重要定律。etc :植物缺硼(结实率下降)、植物缺镁(缺绿症) 补偿作用: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 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Etc: 光照不足,要多施 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11、从裸岩和湖泊开始的群落演替分别经历了哪些阶段?旱生演替(裸岩):地衣阶段(地衣先锋群落、持续时间最久)

15、一苔 藓阶段(积累更多土壤创造更有力条件 )草本植物阶段(郁闭度增加土 层增厚蒸发减少、微生物小型动物增加 )灌木阶段(鸟类哺乳动物增 多)一乔木阶段(阳性灌木草本消失、大型动物定居、群落结构稳定) 水生演替(湖泊):裸地阶段(浮游生物)沉水植物阶段(泥沙冲入湖、小 甲壳动物)浮水植物阶段(湖底垫高动物种类多样)挺水植物阶段(耗 氧量少的动物存活)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沼泽积水塘)森林群落阶段 (湖泊填平过程)。12、种群的存活曲线有几种类型?大多数植物属于哪一类型?具 有什么特点?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 别的死亡,即几乎所有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如人类和大型哺乳动 物。口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各年龄期的死亡率是相等的。 大多数生物属此。如水螅、鸟类等。皿型,凹型存活曲线:幼体期 死亡率很大,存活曲线骤然下降,但在度过此期以后,死亡率就低而 稳定,如鱼类、牡蛎、寄生虫等属此。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 属于III曲线凹型。13、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不同植 物群落类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地球 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