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古诗词.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53077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读懂古诗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读懂古诗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读懂古诗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读懂古诗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读懂古诗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读懂古诗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读懂古诗词.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读懂古诗词精选如何读懂古诗词教课方案莲花县城厢中学颜艳【学情剖析】好多考生埋怨古诗难读,甚至读不懂,对面古诗阅读鉴赏存有畏难或放弃的心理,不利于全面提升语文修养。基于此,本节课从如何读懂诗歌下手,教会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寻找读懂古诗的支点。【教课目的】学习读懂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读懂古诗的支点。【教课方法】议论法、鉴赏法。【教课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的照片,引入今日的课题二、开启寻找之旅(一)支点一:标题1、用一首诗引出标题的作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2、标题的作用:(1)归

2、纳重要内容(2)揭露作品线索(3)确立感情基调(4)揭露写作的时间、地址、对象、事件、要旨等(5)交代诗歌的题材、体裁3、谈谈以下标题包括的信息(1)咏素蝶诗(2)征人怨(3)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4)残春旅舍(二)支点二:说明1、说明的用途:(1)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你读懂诗句;(2)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示意你本诗的思想要旨;(3)介绍有关诗句,那是在示意你本诗的用典或其境界。(4). 介绍作者,那是在示意你本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2、试一试春日即事李弥逊毛毛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傍晚。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1)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

3、全力反对秦桧的投诚政策而被撤职。(2)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淡的地方。1 / 5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 (758 年) 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谴责时政,遇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古曲有梅花落。问: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支点三:情语1、什么是情语直接抒发感情的字句愁、苦、怨、恨、羡、忆、怀、喜、泪2、找出以下诗句的情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灾此登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悲伤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3、试一试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悲伤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屹立,宿鸟归飞急。哪处是归途?长亭更短亭。问:试剖析抒怀主人公的感情。(四)支点四:作者1、谈谈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苏轼:旷达豪放李煜:伤感细腻李清照:婉约凄凉岑参:雄浑奇拔辛弃疾:气概悲壮2、试一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其二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光景与人物活动的描绘之中。联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剖析。(五)支点五:意象1、什么是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用来寄望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展现的载体。2、意象的意蕴柳树寓意是“惜别怀

5、远”,表达思乡之情。流水喻光阴的流逝,感叹光阴易逝,生命苦短。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清静、美好莲贞洁、脱俗、高洁。菊花傲霜之花,坚毅的品行,高傲的气质。松傲霜斗雪的模范。3、试一试春日即事李弥逊毛毛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傍晚。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创造了一种如何的境界?(六)支点六:结句1、结句的作用点睛之笔、直抒胸臆、点明要旨2、说出以下结句的作用(1)天净沙秋思:“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综合训练点绛唇陆游采药回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到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注】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返乡,闲居山阴之时。黏天浪:连天的波涛。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川,疏闲纵放。问: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如何的复杂感情 ?支点 1:作者,陆游,爱国词人;读懂支点 2:说明,交代罢职返乡背景;支点 3:意象,暮烟、渔唱、扁舟、江湖支点 4:情语,独、醉、不怕、疏放、闲这首词表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安逸 ( 洒脱、豪放、孤独等 ) 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 ) 之情。四、总结真实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