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530618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导学案_整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导学案 编制: 审定: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习重点1、 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2、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 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学习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课时安排

2、2课时 知识衔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

4、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4、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

5、高声誉。5、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例如: 辛

6、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自学释疑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流觞( )曲水 感慨系之( ) 齐彭殇( )为妄作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 )趣舍万殊( )3、翻译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译: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 4、整体感知 梳理思路(1)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

7、基本思路: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 、氛围: 、天气: ,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合作探究1、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2、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 3、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 4、读第2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训练操作 反馈矫正1、解释 “之”的意义和用法。(1)暮春之初(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4)夫人之相与( )(5)及其所之既倦( )(6)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