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52817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案“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国外现有的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要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基于其他因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这里的“要素变化”包括两方面含

2、义,即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某类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HOS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SS理论和罗伯津斯基(Rybczynski)定理是在HO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则提出“反向贸易效应”,进一步放松假定,考察了要素可以跨国流动情形的效应,证明了要素的跨国流动会改变各国的要素存量和相对要素价格,进而改变其贸易结构。此后,日本学者鬼城两人(Oniki)和宇泽(Uzawa)、美国学者罗纳德芬德雷(Ronald Findlay)、J.巴格沃蒂(Jagdish Bhagawati)和陈志奇(Zhiqi Chen)等人都先后从

3、不同角度对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和结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许多学者还对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其他要素对贸易模式动态变化的影响展开了各类研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检验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认为国家之间出口结构的差异是由于各国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禀赋共同导致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结构的升级将随着禀赋结构的改善而不断提高。Gene M.Gressman 和 Giovanni Maggi则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研究了国家间的比较优势,认为一国的贸易模式是其劳动力中智力要素禀赋的反映。从产品密集度的变化来研究比较优势动态演化方面,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雷蒙

4、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1966年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之后日本的赤松要、小岛清和山泽逸平等许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扩展了该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之“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技术由外生变量变成内生变量,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研究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此类分析框架同时综合了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从动态角度研究技术的进步对贸易模式和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类则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除了研究技术变动

5、怎样影响贸易和经济增长外,还将技术发展作为科学研究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研究主要是技术差异和技术转移模型,主要是利用既定的技术差异来说明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 and Svenson)等。吉恩M.格罗斯曼(Gene M.Grossman)和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在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动态的国家贸易与增长模型,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来自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研究了外部贸易环境及产业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作用,强调了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对经

6、济增长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杨小凯等经济学家采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并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建立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杨小凯和博兰德(Jeff Borland)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扩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认为通过参与分工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以获得内生比较优势,并且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此有研究的还有张定胜和Christis G.Tombazos等人。 CROSS 回答采纳率:19.6% 2010-10-10 19:36 在古典经济学中,比较

7、优势原理是人们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 比较优势是相对优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在狩猎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于是就专门造弓箭换猎物;另一个人一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于是就专门打猎,然后用猎物交换弓箭。 如此一来,两个人的“蛋糕”都可以做得更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之更大。在斯密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例如,甲国较为发达,呢绒和葡萄酒的生产较之乙国都有成本

8、优势,但相比之下呢绒更有优势,于是甲国可以集中资源专门生产呢绒;乙国虽然两种商品的生产效率都不如甲国,但相对而言,生产葡萄酒的效果更好一些,于是乙国可以专门生产葡萄酒。甲国和乙国彼此进行交换,双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由此把“蛋糕”做得更大。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根据这些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也符合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浙江民营企业

9、在起始阶段选择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资金需求不多、滚动发展能力较强的产业,而这些恰恰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初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的产业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使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陷入或者陶醉于自己自然资源、成本或既有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事实上,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

10、区、国家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除了优势不断消失之外,还因为过多资产的投入而被套牢,其竞争优势也会日渐削弱乃至消失。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理更多强调的是自然资源、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样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相对粗糙的时候起过重要作用。然而,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核心的高级生产要素,则具有创新的功能。创新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发展出可以替代日益短缺的初级生产要素的材料和能力,还可以提升品牌等无形资产,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这正是荷兰在气候上似乎并不适合花卉生产,却成了世界花卉王国;韩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其制造业却相当发达的原因。还有一些国家则是在传统生产要素还具有比较优势的时候,就及时走出了比较优势陷阱,提升了经济增长模式。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在自主创新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地区在完成了必要的积累之后,应视其产业状况,适时适度地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造就和积累高级生产要素,提升经济增长模式。而在其他地区,比较优势原理依然是在面对市场作出选择时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也应尽可能地提升技术含量,打造知名品牌。问问团队贸易之家共1人编辑答案 2010-10-10 20: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