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52545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士人的饮食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士人的饮食观自先秦以来,人们就特别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比方孔子,他不单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饮食也很有研究。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论语中,“食”字出现过41次,此中30次是当“吃”讲的。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孔子以后,相关饮食卫生的阐述特别多。人们广泛认为凡是食品变味、腐臭此后,都不可以吃,吃了就简单患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则有毒,不行食。”唐朝有名医药家孙思邈对饮食卫生也十分重视,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出了许多讲究饮食卫生的忠告。如“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

2、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忧,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每食多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以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这些阐述都很有科学道理。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特别注意合理的饮食构造。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纳谷、果、菜、畜类等混淆食物,以保证食品营养成分合理搭配,相对均衡。内经认为理想的饮食构造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序论中引用了这段话,并详细发挥了这一看法,他将食品分为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大类,详尽介绍了一百五十多种平常食品的性味、营养、功能等。说明

3、孙思邈也特别重视饮食构造。现代科学证明,内经和孙思邈所提出的饮食构造是有道理的。如“五谷”和“五畜”为人体供给了植物蛋白和氨基酸,是人生长和保持健康所不行缺乏的;而“五果”即水果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品纤维,能够协助“五谷”以养人之正气,故曰“五果为助”;“五菜”即各样蔬菜则能够使体内各样营养素更为完美、充分,这就是“五菜为充”。这类以谷、肉、果、菜合理搭配的饮食构造,对中国传统饮食构造的形成影响很大,古代很多士人体健长寿,都与合理的饮食构造相关。古代士人还广泛认为应克制饮食,不要过度,反对大批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添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

4、肠之食。”而克制饮食对身体有很多利处。晋人杨泉在物理论中说:“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令人短寿。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穰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羞,可是菹酱而已,其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游宦至此,遇其丰赡,认为福佑所臻,是以食卑长幼,恣口食嘬,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用,未逾期月,大小皆病以致于死。孙思邈主张“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节俭为佳”。不单吃得过多会伤害健康,食品的味道太美,太厚也会

5、伤害肠胃令人短寿。明末清初有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研究。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特意评论,此中不乏精粹之论。李渔的饮食观与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不尽同样,在一般人看来,“食品本草一书,养生家必要之物”。而李渔则认为,“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即饮食而要依据每个人的“性”来安排。“性”意为性情,习惯。因为“性”因人而异,故食物本草一类书上规定的饮食禁忌,未必合适每个人。依据以“性”来安排饮食的原则,李渔提出了六条详细的饮食方法:一是“爱食者多食”。李渔认为:“平生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用再查本草。春秋之时,并没有本草,孔子性嗜姜,即不撤姜

6、食,性嗜酱,即不得其酱不食,皆随性之所好,非有考证而然。孔子于姜、酱二物,每食不离,未闻以多致疾。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李渔提出的饮食可为所欲为,并不是毫无克制地大吃大喝,而是要分主与次,他称之为“调剂君臣之法”。并举例说:“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姜、酱与肉较,则又肉为君而姜、酱为臣矣。虽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行乱也。他物类是。”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品,假如牵强吃下去了,不单不利于健康,反而会导致疾病。李渔指出:“凡食一物而呆滞胸膛,不可以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导。”“故性恶之物即当少食,不食更宜”。三是“太饥勿饱”。即要控制饮食,不要因饥饿而暴饮暴食。李渔认

7、为:“欲调饮食,先匀饥饱。”怎样才能使饮食平均呢?李渔指出:“大概饥至七分而得食,斯为酌中之度,先时则早,过时则迟。然七分之饥,亦当予以七分之饱,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当,所需?缀危?则灌输几何,太多反能伤稼,此平常养生之火候也。”四是“太饱勿饥”。李渔说:“饥饮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但是,“又岂无饕餮过分,其腹果真之时?是则失之太饱。其调饥之法,亦复如前,宁丰勿啬”。李渔还以常有的生活现象来证明这一道理,他说:“穷人之饥可耐也,富民之饥不行耐也,疾病之生多因为此。”李渔既反对暴饮暴食,也反对饱一顿饥一顿,这样都会致使疾病。五是“怒时哀时勿食”。人的情绪与饮食有直接的关系,李渔认为:“喜怒

8、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行。”这是因为“怒时食品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所以,“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即等怒哀之情平定以后再进食,这样固然过了进食的时间,但对身体有益。因为“饮食不论早晚,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用,不若迟食而即消,不用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矣”。六是“倦时闷时勿食”。李渔指出:“倦时勿食,防打盹也。”人在困倦时,就要打盹,此时进食,“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李渔还说:“愁闷时勿食,避恶心也。”人在愁闷时,必痛苦恶心,此时进食,吃下去的食品,“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李渔认为“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得益而已哉”!所以,在碰到倦时闷时,不要进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