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52529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中药(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1、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确定依据: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意义: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

2、反的反佐药。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中、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3、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质重的药品多主沉降。亦有少数例外,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药物的气

3、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药物的效用,药品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影响因素:每一味药品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散寒药、行气药、活血祛

4、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有升浮特性。沉降药,其性住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固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多具有沉降之性。4、归经5、中药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中毒的原因:一是剂量过大,二是误服伪品,三是炮制不当;四是制剂服法不当;五是配伍不当。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相须: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药效。 (5对) 麻黄配桂枝、知母配

5、贝母、附子配干姜、陈皮配半夏、蜈蚣配全蝎。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6对) 黄芪配茯苓、大黄配芒硝、枸杞子配菊花、石膏配牛膝、白芍配甘草、黄连配木香。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4对) 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熟地畏砂仁、常山畏陈皮。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对) 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麝香杀杏仁毒、绿豆杀巴豆毒、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等。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吴茱萸恶甘草。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第

6、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党参、西洋参、丹参、苦参、玄参、沙参(南、北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歌诀最早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第五

7、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1)

8、先煎:主要是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龙骨、牡蛎、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母、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的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在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2) 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减低药效,需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茹、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3) 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阴后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糊化或焦糊。如蛤粉、

9、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4) 另煎: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5) 熔化(6) 泡服(7) 冲服(8) 煎汤代水服药方法:(1)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一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2)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3)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4) 治疟药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5) 安神药睡前服;(6) 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需煎汤代茶引用,均可不定时服。第一章 解表药 (23)(一) 发散风寒药 (13)麻黄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散风寒桂枝 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紫苏 行气宽中 顺

10、气安胎 解表散寒 生姜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麻黄 宣肺平喘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香薷 和中化湿荆芥 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祛风解表防风 祛风止痉、胜湿止痛、风药中润剂白芷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通鼻窍细辛 温肺化饮防风 风药中润剂、止痉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羌活 长于祛上半身风湿痹痛细辛 温肺化饮,通窍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藁本 胜湿止痛苍耳子: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 发散风寒、通鼻窍(二) 发散风热药 (10)薄荷 清利头目、疏肝行气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 明目透翳、息风止痉、开音牛蒡子 解毒消肿、宣肺祛痰桑叶 清肺润燥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 清热

11、解毒柴胡 疏肝解郁、和解退热升麻 解表、升举阳气 清热解毒、透疹葛根 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第二章 清热药 (50)(一)清热泻火药 (8)石膏 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清热泻火知母 生津润燥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芦根 除烦、止呕、利尿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天花粉 消肿排脓夏枯草 消肿散结 清热泻火、明目决明子 润肠通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二)清热燥湿药 (7)黄芩 止血、安胎(清肺热、治在上焦) 黄连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胃止呕(清心除烦、治在中焦) 黄柏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泄肾火、治在下焦) 苦 参 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白鲜皮 清热解毒 祛风通痹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三)清热解毒药 (24)金银花 凉血止痢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 消痈散结板蓝根 长于解毒利咽散结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定惊大青叶 长于凉血消斑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土茯苓:解毒、除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