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523835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小抄第一章复习辅导应了解的知识点:1教育家欧文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2.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础教育的教育家。3.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是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4德可乐利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的游戏体系。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6贝特森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 7游戏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其核心概念是“觉醒”。重点内容提示:1.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

2、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2.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主要观点是:(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4)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3.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

3、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要途径。4.游戏的涵义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1)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3)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4)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5.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

4、能做的事情的愿望。(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4)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6.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第二,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价值;第三,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第四,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故其游戏理论存在如下局限:其一,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其二,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7.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

5、,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游戏的社会起源、游戏的个体发生、游戏活动的特点、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中角色的发展几个方面。(1)游戏的社会起源。艾里康宁继承了冯特、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2)游戏的个体发生。维果斯基认为,研

6、究儿童的游戏首先应当从考察儿童游戏的诱因与动机开始。他认为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艾里康宁也认为,从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上来看,游戏的产生也是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3)游戏活动的特点。关于游戏活动的特点,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性的情境和游戏的规则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属性。游戏的发展规律表现为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 “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隐蔽的想象情境”与“明显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前者是角色游戏的特征,后者是规则游戏的特征。(4)游戏的发展价值。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

7、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3岁前儿童的思维受具体情境的束缚;游戏促进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5)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发展。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的前提,成人的教育影响对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角色出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成人的协同活动,掌握物体的用法;第二阶段,最初的动作概括化;第三阶段,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出现。9.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与局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强调游戏的发展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8、,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在成人影响和教育下的一个发展过程,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观点重视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关系,重视游戏的社会性。第二,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游戏提升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游戏先于发展。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类型的主导活动,其中,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第三,对于学前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基于其重视游戏社会性本质的认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其游戏理论贯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和参与,在参与游戏中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儿童与教学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强调成人对儿童

9、游戏的指导和参与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理论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第二,过分夸大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第二章复习辅导考核要求:了解: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展2.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3.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游戏促进幼儿情绪发展掌握:1.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3.幼儿游戏的特征4.幼儿玩具的作用应了解的知识点:119 世纪初, 福禄贝尔从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入手, 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使其在观察、欣赏、感受美的存在的同时获得关于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相关概念。2瓦瑟纳

10、提出借助游戏来增加幼儿学习天分的“游戏-询问-再游戏”课程建构模式。3. 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4.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5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重点内容提示:1.幼儿游戏的特征主动性。指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虚构性。即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通

11、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兴趣性。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的兴趣支配。游戏的兴趣性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形象性。游戏的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2.游戏如何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3游戏的课程价值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

12、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4. 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1) 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13、,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

14、持游戏的精神。5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6.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第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第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第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第四,游戏

15、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7.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的要素。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