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活化教材汇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523021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活化教材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氧活化教材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氧活化教材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氧活化教材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氧活化教材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氧活化教材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活化教材汇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历史回顾用中子活化井眼周围原子核并测量衰变伽马射线的测井思想最早在1939年提出,60-70年代,研究 中子活化测井的目的是测量地层中氧、硅、铝等元素的相对含量,想解决岩性、泥质含量和含水饱 和度等问题。这期间许多作者提出了各种地层元素的活化测井方法,也开发出了使用脉冲中子源进 行连续定量测量的仪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获得广泛认同。1979年,在SPE期刊JPT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叙述了中子氧活化测量水流方法的理论推导过 程和实验样机试验结果4。这项研究成果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即水流与测量仪器的相对速度可以 通过不同源距探测器计数率的比值来确定;水流与测量仪器的距离可以通过能谱中

2、不同能窗计数率 比值确定。这就为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奠定了基础,目前 Atlas使用的两种水流测井方案5和 Halliburton使用的一种水流测井方案就源自这项研究结果,Schlumberger公司也曾使用过这种测量方 案。我公司引进俄罗斯布谷利马的仪器也使用该方案。1991年,Schlumberger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另一种测量方案一脉冲测量方案WFL。脉冲活化是 一种新型氧活化技术,是示踪技术和中子活化技术的结合。脉冲中子氧活化不是测量多个探测器计 数率的比值,而是通过测量时间谱,计算被活化的水流从中子源流到探测器的时间。后来,为了在 多相流中应用这项技术,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又开发了FVL

3、,分别用可被活化的水溶和油溶标记物来 测量水流和油流速度。第二节 物理基础一、中子的一般概念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它的静止质量是1.00866 原子质量单位(一个原子质量单 位等于C12原子质量的1/12,即等于1.66053X 10-27千克)。中子所带的电荷量小于电子电荷的10-叽 因此,可以说,中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当它射入物质时,它和原子核外的电子几乎不发生作用,故中子不需要 克服库仑力的障碍,能量很低的中子也能很容易地进入原子核内部,引起各种核反应。能量较高的 中子穿透能力更强,它们常常可以穿透套管和水泥环的阻挡而进入几十厘米深的地层中,与地层内 各种

4、元素的原子核发生核反应。中子的这种宝贵特性,常常为人们所利用,氧活化测井和油田所有 其它中子测井方法都是利用中子的这一特性。中子的核物理实验表明,中子的能量不同,与地层中 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反应的主要类型也不同。所以,在讨论中子与地层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 反应之前,有必要知道中子的分类及能量。按其能量的高低可分为四类:1. 慢中子(0E1Kev)2中能中子(1KevE500Kev)这类中子同原子核的主要作用是弹性散射。3快中子(500KevE10Mev)这类中子同原子核的主要作用是非弹性散射。4特快中子(E10Mev)二、中子的产生目前,碳氧比能谱测井中的中子是由脉冲中子发生器产生的。脉冲

5、中子发生器的关键部件是 中子管,产生中子的反应是氘-氚(D-T)反应,反应的公式如下:D+T二 a +n+17.6Mev 其中中子的能量是 14Mev。三、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因为中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所以,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都是中子与地层元素的原子核 之间的作用。在作用过程中,由于中子能量和靶核质量各不相同,所以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型式的核 反应,与碳氧比测井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式:1非弹性散射(n, n能量为 E 的入射中子与靶核作用时,中子被靶核吸收形成复合核,然后中子在以较低的能量发 射出来,靶核则仍留在激发态上,这种作用过程称为非弹性散射。用符号记作(n, n。符号中的 第一个n

6、表示入射中子,n则表示散射后的中子。激发核一般又通过反射伽玛射线返回基态,我们 把经过非弹性散射反应所放出的伽玛射线称为非弹性散射伽玛射线。非弹性散射只有对快中子才是 比较重要的作用方式。快中子的非弹性散射理论是碳氧比能谱测井方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2. 弹性散射( n, n) 中子与靶核象两个小球一样作弹性碰撞,碰撞后中子损失部分能量,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中子损失的这部分能量都给了核,变成了核的动能,于是核向另一方向运动,称为反冲核,作用前 后总动能不变,这种作用称为弹性散射。发生这种散射时,中子的能量一般都低于靶核的第一激发 能级的能量,因此,反应后,反冲核不会处于激发态。弹性散射以符合(

7、n, n)表示。第一个n表 示入射中子,第二个 n 表示被散射后的中子。利用弹性散射可使中子的速度减低,将快中子变为慢 中子。在碳氧比能谱测井中,由中子源发射的14Mev的高能中子,在最初的极短时间内(约10-810-7 秒),经过一、二次非弹性散射而损失掉大量的能量。此后,中子已没有足够的能量再发生非弹性散 射,只能经过弹性散射来继续减速。弹性散射一般发生在14Mev中子进入地层后的10-610-8秒之间。3. 辐射俘获(n, y) 入射中子进入原子核,被靶核俘获,形成复合核,复合核比原来核多了一个中子,经常处于激发态, 激发态回到基态时放出一个或几个伽玛光子,作用后中子不存在了,生成的核是

8、靶核的另一种同位 素。这种反应,称为辐射俘获,用符合记作(n, y)。在(n, y)反应中放出的伽玛射线,称为俘获 伽玛射线。如前所述,碳氧比能谱测井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快中子非弹性散射理论,它所测量的主要伽玛 射线是非弹性散射伽玛射线,所以,碳氧比能谱测井通常又被称为快中子非弹性散射伽玛能谱测井。另外,在传统碳氧比能谱测井理论中,有两种主要干扰因素。其一是:记录到的y射线能谱不 纯是非弹性散射谱。因为快中子入射到地层后,经若干次非弹性散射后,能量大大降低,最后变为 热中子,大量存在的热中子,将被地层中元素(如氢、硅、钙、铁等)俘获,元素俘获热中子也将 发射y射线,其特征y射线能量范围很大,探测

9、系统不能分辨哪些是非弹性散射y射线,哪些是俘获y 射线,只能混着测。解决的办法是按一定周期脉冲发射快中子,在中子发射时间内,记录到非弹性 散射y射线和俘获y射线的总谱。在中子发射时间外,记录到的是纯俘获y射线谱(这里可以忽略中子 活化等其它作用),把总谱减去一定比例的俘获谱认为是纯净的非弹谱。再由此谱计算出碳氧比值。 显然,这是一种补偿办法。其二是:与快中子发生非弹性散射作用的介质并不都是地层的,如井眼 流体、水泥环等。这些非地层介质对碳氧比测量也是有影响的。只要进行必要的环境校正,这些影响 是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的。(D,T )反应加速器中子源能够发射出14Me V的快中子,高能中子辐照井眼周

10、围和地层中的物质,可以发生弹性散射、非弹散射、转移反应等反应,还可以在中子能量逐渐降低后发生俘获辐射反应。通过(n,p)转移反应,可以活化0、Si、Al等核素,生成半衰期为秒至分钟量级放射性核素。反应后, 160 转化成 16N(T/2=7.13s)。通过测量氧活化后发射的伽马射线可以探测到氧的存在:16O(n,p)16N厂713s 160 + 丫(1)能量超过10MeV的快中子被用来活化氧原子核以产生氮同位素。放射性氮同位素发生卩-衰变,半衰 期是7.13s。16N卩-衰变之后发射高能丫射线,其中主要是能量为6.13MeV的射线,占16N衰变的69%。 16O(n,p)反应的阈能是10.2M

11、eV,这对井内14MeV中子发生器来说是最合适的。由于能量高,6.13MeV 的伽马射线可以穿透几十厘米厚的井眼物质,如井内流体、油管、套管、水泥等。第三节 测量模式及原理最早设计的中子活化测量方案立足于探测地层核素。水中含氧而烃中不含氧,似乎氧活化测井对地层评价特别有意义。然而,主要岩石成分(SiO2、CaCO3和CaCO3 MgCO3)在重量上约含有一半 的氧,井眼尺寸又是变化的,这些对测井结果的影响几乎全部掩盖了仪器对地层流体饱和度变化的 响应。硅活化测井确实能提供更可靠和更有用的信息,能够区分碳酸盐和硅酸盐。但是,由于井眼 效应很严重,要想区分硅浓度的微小变化是不可能的。地层氧活化测井

12、和硅活化测井都依赖于测速 和源距的优化,这两种核素活化后的半衰期较短,长寿命放射性产物的测量就可能需要更慢的测速 和特长的源距。总之,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使用中子活化方法测量地层参数的尝试最终以失 败告终。一、连续测量模式确定水流与仪器间的相对速度v:如图1所示,除非水流速度特低,活化计数率是流速如下函数: C x e -九厶 /v / v考虑使用两个探测器,可以推导出C C2 = eXP入(LS 2 - LS1)/V拟合出的流速计算公式为v = 2.515 /ln( cj c2) - 0.0376对连续测量模式而言,存在最佳测井速度问题。有两 个因素对测井速度有影响:仪器与水流间相对速度

13、越大, 水流接受到的辐照越少;另一方面,相对速度越大,辐照 和测量之间的间隔越短。所谓最佳测井速度,是指能使探 测器计数率最高的仪器与水流间相对速度。优化的测速可 以由下式计算:Vo = 0.693Ls/T!/2不同源距的最佳测速不同,对3ft源距和活化水7.13s半衰期而言,最优化的测速(相对水流)约是 17ft/min。二、脉冲测量模式 美国石油学会和环保署曾共同组织人员评价哪种测井方法适合于检测注入井的机械完整性,由 于氧活化是一项特别针对水流的技术,它也在被评价之列。作为对这种应用兴趣的回应,Schlumberger 改进了测量方法,开发出脉冲活化技术(WFL)。通过在感兴趣区实施一系

14、列点测,可得到水流剖面。实际上,井眼、水泥环和地层中的不流动的氧也会被活化,因此连续测量方法需要在已知零流 量层段对仪器进行刻度。后续测量的计数率减去零流量时测量到的氧活化计数率,得到流动氧产生 的净计数率。由于实际流动氧计数率并不太高,因此刻度计数率的准确与否十分关键。另外,刻度 层段必须与被测层段条件相匹配,包括油管、套管、水泥材料以及诸如岩性、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 等地层参数相匹配。脉冲活化是一种新型氧活化技术,用于探测垂直水流和提供水流速度和流量的定量结果。活化 时间是l-15s,后续测量时间是20-60s。若不存在水流,两个探测器测量到的活化伽马射线计数率应 该随时间呈指数衰减。对于流

15、动的水,由于活化时间很短,可以在探测器记录中呈现出来。流速可 以从源距/时间计算出来。流动回路上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结果吻合很好。测量到的时间谱包含本底、静态氧活化计数和流动氧活化计数三部分,可以用线性回归的方法 解出三部分信号(见图2)。若中子脉冲时间宽度为t,活化水从中子源a3Timo (sot)图2 TDT远探测器测量5-1/2i n套管夕卜7m/min水流流到探测器的时间t可以用下式求出m1 f ft = t + J f(t)tdt/ f(t)dtm 2 a00式中f(t)是中子脉冲过后探测器计数率随时间变 化函数。这里假设了 f(t)基本服从高斯分布,所 以用(1-21)式第二项就可

16、以求出活化水流时间谱 中峰位对应的时间。若以L表示源距,水流速度为v = L/t um脉冲中子氧活化技术与传统氧活化技术相比,主要优点在于不用寻找零流量层段进行刻度,因 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管夕窜流。新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直接测量计数率流动剖面,即 在已知距离上测量流动时间。合理地选择源距以及活化时间之后,使用一个探测器就可以满足从 2ft/min到140ft/m in的较大的测量范围。利用活化总计数率,以及,对窜流位置的估计,还可以定性得 到窜流流量9,10。继Schlumberger之后,Halliburton提出了一种异曲同工的测量方案。他们让中子发生器持续地间 断发射一段时间,在发射间歇记录活化计数率,然后突然完全停止发射中子,观测此后未被活化的 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