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护理教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522940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药护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给药护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给药护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给药护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给药护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药护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药护理教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案任课教师: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授课班级:章节课题:第十六章、给药学时: 理论:6学时 实验:26学时教学目的:1、 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雾化吸入法的目的2、 掌握给药的程序及口服给药法3、 熟练掌握注射给药法及青霉素过敏试验法教学重点:1.掌握给药的程序及口服给药法2.熟练掌握注射给药法及青霉素过敏试验法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注射给药法及青霉素过敏试验法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课件教学教学效果:按本节课的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无拖课现象,教学内容严格按照教科书进行,并有机地联系临床教学效果明显。总体授课效果:同学比较满意。第十六章 给 药给药是治疗的具体执行过程的综合,护士是给药的直接

2、执行者。为了合理、安全、有效地给药,护士必须了解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患者的用药情况,掌握正确的给药技术,评价用药后的疗效与反应,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本章将介绍临床常用的给药技术和方法。第一节 给药的基本知识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一)种类内服药、注射药 、外用药、新颖药。(二)药物的领取 病区内应备有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量填写领药单,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凭医生处方领取。(三)药物的保管原则药瓶、定期检查、分类保存二、给药原则(一)根据医嘱给药(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给药过程中必须做到“三查、七对”。1、“三查” 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查

3、七对内容)。2、“七对” 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三)正确实施给药(四)观察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毒副反应较强的药物,应加强用药前的询问,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观察,必要时作好记录。三、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病变部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情况有所不同。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入、直肠给药、气管滴药、外敷等。四、给药的时间安排为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最满意的治疗水平上,又不至于引起毒性反应,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外文缩写表示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4、。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2.药物的分布3.药物的代谢4.药物的排泄(二)机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和体重、 性别 、 遗传因素。2、病理因素于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改变及体内过程改变而影响药效。3、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尤为密切。(三)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饮食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或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四)给药方法的影响1、药物的剂量 2、给药途径 3、药物的剂型 4、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给药程序一、 评估二、 计划三、 实施四、 评价第三节 口服给药法口服给药

5、是最常用、最方便、又较安全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可起到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但口服给药吸收慢,故不适于急救,对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给药。一、目的协助患者依照医嘱安全、正确地服下药物,以减轻症状、治疗疾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协助诊断、预防疾病。二、评估1、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2、患者是否适合口服给药,有无口腔、食道疾患,有无吞咽困难及呕吐。3、患者服药的自理能力,对给药计划的了解、认识和合作程度。三、计划用 物药柜(内有各种药物、量杯、滴管、研钵、研锤、药匙、微湿纱布),服药本,小药卡,药盘,药杯,包药纸、弯盘。四、实施(一)取药方法洗手,戴口罩,打开药柜

6、,准备用品。根据药物剂型不同,采取不同的取药方法。1、固体药(片、丸、胶囊)用药匙取药。2、液体药 应将药液摇匀,一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并使其刻度与视线平,另一手将药瓶有瓶签的一面朝上,倒药液至所需刻度处。将药液倒入药杯,用湿纱布擦净瓶口,放药瓶回原处。更换药液品种时,应洗净量杯。3、药液不足1ml 须用滴管吸取计量,滴管应稍倾斜,使计量准确(按1ml为15滴计算)。4、油剂溶液或按滴计算的药液 可先在杯中加少量冷开水,以免药液附着杯壁,影响服下的剂量。5、个人专用药 应单独存放,注明姓名、床号、药名、剂量,防止差错。(二)摆药1、核对小药卡与服药本,按床号顺序将小药卡插入药盘内,放好

7、药杯。2、根据服药本上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进行摆药。先摆固体药,后摆水剂及油剂。不同的药液应分别倒入不同的药杯内。粉剂药物和口含片用纸包好。若使用单一剂量包装药品,则在发药给患者时才拆开。对婴幼儿、鼻饲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将药片研碎。一个患者的药摆好后,再摆另一个患者的药。3、摆药完毕,根据服药本重新核对一遍,发药前再请另一护士核对一遍,以保证无误。用治疗巾盖好药盘,准备发药。(三)发药1、洗手,推发药车或端药盘,携带服药本,备温开水,送药至患者床前。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确认无误后再发药,同一患者的药物应一次取出药盘,不同患者的药物不可同时取出,以免

8、发生差错。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解释用药目的、注意事项。如患者不在或因故暂不能服药,应将药物带回保管,适时再发或交班。3、协助患者服药,确认服下后方可离开。危重患者及不能自行服药者应喂服;鼻饲者须将药物碾碎,用水溶解后,从胃管注入,再以少量温开水冲净胃管。若患者提出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给予解释,再给患者服下。4、服药后,收回药杯,先浸泡消毒,后冲洗清洁(盛油剂的药杯,先用纸擦净再作初步消毒),再消毒备用。一次性药杯经集中消毒处理后销毁。清洁药盘。5、发药后及时记录。随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若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酌情处理。 第四节 注 射给 药 法注射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入体内,达到

9、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给药法。一、注射原则(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射前必须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护士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常规消毒皮肤。(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四)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注射部位局部应无炎症、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皮肤病。(五)药液应现配现用 注射的药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临时抽取,立即注射,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受到污染。(六)排尽空气以防意外 (七)检查有无回血 (八)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二、注射前准备(一)注射用物1. 注射盘 注射盘内放:无菌持物镊、2% 碘酊、70% 乙醇、砂轮、启瓶器、

10、棉签、弯盘,静脉注射时需有止血带和小枕。2. 注射器3. 针头 包括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二)药液抽吸法1. 自安瓿内抽取药液法 2. 自密封瓶内抽取药液法3. 其它剂型的药物抽取法 三、常用注射法(一)皮内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1、目的 药物的过敏试验 预防接种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2、用物注射盘内另加1 ml注射器,41/2号针头,注射卡,药液。如作过敏试验,另备急救药品及相应用物。3、部位 药物的过敏试验选取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肤色较淡,易于辨认局部反应。 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如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11、先在需要麻醉的局部皮内注入药物,形成一皮丘,再进行局部麻醉。4、方法 病人如对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皮试,应与医生联系,更换其它药物。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脱碘不彻底或对碘过敏影响结果的观察和判断。(二)皮下注射法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1、目的 不宜经口服法给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药效时。 预防接种。2、用物注射盘内另加1 ml2 ml 注射器,51/2或6号针头,注射卡,药物。3、部位常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方。4、方法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查对病人并解释。 选择注射部位,用2% 碘酊,70% 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12、 再次核对并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O40O角,迅速刺入针梗的1/22/3。松开左手,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如无回血,缓慢推。 注射毕,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快速拔针。5、注意事项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对长期皮下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 如注射的药物少于1 ml,需用1 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物的剂量准确。 (三)肌内注射法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1、目的 不能或不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适用于注射刺激

13、性较强或剂量较大的药物。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2 ml或5 ml注射器,6或61/2号针头,药液,注射卡。3、部位 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血管,大神经相对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和股外侧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射时为避免损伤坐骨神经,有两种定位法1) 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引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下角为注射部位。2)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1/3 处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1) 三角区法 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示指、中指和髂嵴三者构成的三角区域即为

14、注射部位2) 三横指法 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部位,患儿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取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肌肉较薄,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取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位于膝上10 cm,髋关节下10 cm,宽约7.5 cm的范围。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4、方法 护士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核对并解释。 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以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 用2% 碘酊消毒局部注射部位,待干后用70% 乙醇脱碘。 再次核对,排尽空气。 左手拇指、示指绷紧皮肤,右手呈执笔势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皮肤呈

15、90角,以手臂带动手腕的力量,迅速刺入针梗的1/2 2/3。 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药。 注射毕,用干棉签轻按进针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5、注意事项 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2岁以内的婴幼儿宜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其独立行走前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为避免损伤坐骨神经,不宜采用臀大肌注射。 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应合理的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若已出现硬结,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措施。 需同时注射两种药物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四)静脉注射法与静脉血标本采集法自静脉注入无菌药液或抽取血标本的方法。1、目的静脉注射法 适用于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的药物或需迅速发生药效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