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51816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通过生活小事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2、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3、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2、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记叙的是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那么作者通过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感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词。(二)朗读全词,初步感知1、指名一名学生生朗读。(提示:读准字

2、音、朗读节奏、情感处理)2、听课文录音。3、全班齐读。(三)学习词前小序。1、词前小序的翻译。明确: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我在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有雨具的人都先行离开,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我不觉得。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因而写了这首词。2、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作缘由、写作的相关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天气情况)(四)学习全词,整体感知1、学习词的上片学生齐读词的上片。提问: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A、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不要听。表明作者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若。穿、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B、何妨吟啸且徐行何

3、妨不妨。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C、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作者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是心情的轻松,是词人乐观精神的体现。D、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起了强调作用。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任表现出苏轼要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明确:一个穿着草鞋,拄着拐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徐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潇洒的抒情主题形象。 小结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词人

4、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神和闲适的心境。2、学习词的下片 指名学生朗读词的下片。提问: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师生共同研读重点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既指刚才遇到大雨的地方,又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有人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用陶渊明“归隐”之意,词人被贬黄州日久,生发归隐之意。以上看法你认同吗?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小结下片。词人的心境进入一个高妙的境界:不是傲然面对风雨,而是根本无风雨之念。人世的浮沉荣辱,已不在词人的心灵范围。3、小结:遇雨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作者却感受到了独到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也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予着其超凡脱俗的理想。(五)拓展延伸学习了这首词,练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人生感悟。(六)复习巩固在理解全词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定风波苏轼事:苏轼遇雨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