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510485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 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更弦改张。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 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 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例如日元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 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

2、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此外,美国以盟国的保护伞自居,军费长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国产品的 出口成本。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 大,给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产品输出美国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却仍不足以平衡来自美国的进口,美国进出口仍然保持大额顺差,世界经济进入良 性循环。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其一是,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即所谓“滞胀”。形成滞胀的原因很多。从微观机制上看,二战以后,工会力量普遍增强,形 成所谓名义工资的增长刚性,而雇主对付工资增长的办法便是提高产品

3、价格,从而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上涨的成本推动型长期通货膨胀趋势。石油涨价也可归于这一 大趋势,但情况更复杂一些。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由于石油生产国相互竞争,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而相应的工业品却不断涨价。石油生产国之间加强 团结后,就相当于工人加强了团结,石油价格迅速上涨,导致物价上涨。从宏观上看,二战后至七十年代末期,各发达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用财 政和货币手段扩大需求,需求拉动型的涨价成为通货膨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汇率贬值成为国际竞争的战 略工具,从而使通货膨胀带有主动的战略意义。因此,战后至七十年代末期,通货膨胀是

4、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长期现象,只是程度有别而已。但是,与二战前相同的 是,国内国际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尤其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过多投资追逐过狭市场的矛盾并未解决,因此世界经济危机还是会不断降临,只是危机更多地表现为 企业破产、开工率下降、投资下降、库存增加,而较少地表现为价格下降。 另一个新特点是危机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机,其严重程度也相差较大。 其原因在 于,各国经济竞争力距离较大,各国干预经济的程度增强,因此各国经济的独立性也有所增强。 例如,从1950年到1966年,美国发生过1953年到 1954年危机,1957年到1958年危机,1960年到1961年危机,而此期间西德经济却一

5、直没有发生实质性危机,只是每次美国危机时西德的经济增 长率都有所下降。1966年到1967年,西德经济发生危机,但美国此时却正经历着二战后的一次长期繁荣。但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标志,各国竞争力 差距再度接近,各国间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危机的同步性又显著增强。继 1973年到1975年的严重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各国都经历了一段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期,接着就是1979到198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失业率都上 升到空前水平,然后是1990年到199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无一例外深陷其中。九十年代后,美国经济表现异常,在欧洲和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前提 下,走出了一波低通胀高增长的所谓“新经济”

6、,其实是巨大的泡沫经济,似乎各国危机的同步性又被打破了。但紧接着就是自2000年3月开始的更加严重的世 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带动欧洲、日本经济进一步衰落。1957年-19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在二战结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国际经济良性循环阶段发生的。问题在于,良性循环中各方的收益却并不平衡。日本 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随着投资不断扩大,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而英国和美国则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国 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缩小,至1958年时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大量黄金外流。危机以前,

7、各发达国家都出现投资高涨,其中以日、德为最。从1955 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 容易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 上(这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与战前危 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

8、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 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与此同 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 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 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7.4%。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 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

9、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 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美国仍然用财政和货币两手对付危机。财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筑支出(36.5 亿美元),增加军费(58亿美元),从而使1958年1959年国债总额增加142亿美元。在滞胀的前提下,支出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的 难度加大。提高利率,则通货膨胀可以控制,但危机会加深;反之,则通货膨胀会加剧。无论如何,美国于1959年2月工业生产指数超过危机

10、前最高点,进入周 期性高涨阶段。但高涨仅持续一年,又落入1960年-1961年危机中。这次危机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机的余震,也是美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 下降的体现。危机期间钢铁产量下降48.2%,汽车产量下降43.3%,建筑业下降33.6%。失业率最高上升到7.1%,全失业人数达500多万,半失 业人数400多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有较大下降。危机期间,还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危机随后即影响了英国、西德、日本等各国,但除英国外,程度都比 较轻,因此这次危机没有被认为是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年到1975年)从1961 年到1969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

11、个长达8年的繁荣期。危机使美国工业的工资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国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改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大力推 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带动军费支出猛增,国内需求不断膨胀,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国企业设备更新的高潮,企业现代化投资占全部厂房设备 投资的60%-70%,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高达3.4%。这一繁荣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961年到1965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增长迅速,物价比较稳定。 此后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1966年下半年即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就国际经济而言,1965年上半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66年至1967年 西德爆发经济危机,增加了美国进出口的压力。只是由

12、于侵越战争升级,军费开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场危机的到来。代价是累计财政赤字高达604.5亿美元,再 加上信贷扩张,为7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同时,美国贸易顺差不断缩小,到1968年时已不到10亿美元,国际收支则连年巨额逆差。1969年 至1970年,由于尼克松采取紧缩性政策,并开始分期从越南撤军,美国经济终于开始新一轮危机。危机从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止,工业生产下 降8.1%,其中设备和耐用品制造业面临日本和西德的激烈竞争,降幅最大,分别达17.4%和15.6%。失业率上升为6.1%,而且带有长期性和结构 性,1972年经济进入新的高涨阶段后,失业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13、此次危机还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货币危机,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美元危机频仍。1970 年,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猛增,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但是,这次危机对西德和日本的影响仍然较小,虽然德、日两国生产亦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们的 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由于德、日两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加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美元贬值、减税、扩大政府支出、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美国的危机亦得以摆 脱,从1972年起,美国工业生产又进入周期性高涨。这次高涨持续了23 个月。由于美元贬值,美、日、德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外,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向海外迁移,世界市场需求进 一

14、步萎缩。因此,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加速到来。终于,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在美国,危机从1973 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 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

15、,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 指数从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 上涨1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石油价格暴涨后,不但国内需求萎 缩,而且国际收支出现困难。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 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记录,达11738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

16、%。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记录。 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100亿日元。官方公布的 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1%,其中粗钢产量跌到12年来的最低水平,小汽车产量下降了 12%。大批企业倒闭,565的企业开工不足。危机中最高失业月份的失业人数达125万。企业纯利率从1973年的7.8%下降到1974年的4.9%和 1975年的3.6%。英国股市崩溃,1974年12月股价比1972年8月的最高点跌落了 76.2%。由于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危机期间贸易逆差上升到123亿美元,比1973年增加了115%。在生产下降的同时,1974年消费者物价上 涨率却高达15.9%,1975年又增加到24.3%。批发物价指数更高,1974年达48.9%。西德的工业生产下降10.9%,首次达到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