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506266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集中汇报道外宏伟杨玉春.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集中汇报-我对名师的认识哈尔滨市宏伟小学校 杨玉春 作为一个读者,读完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的由来,可能是因为结局的不完美,可能是因为小鸟和大树略带悲壮色彩的友情感动了我。所以第一次读文章,我认为这是一篇纯粹赞颂友情的文章。但读着读着,我又觉得这篇文章是作者特意写给人类的,是要控诉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后来又觉得这个故事似乎主要为了突出小鸟信守诚诺的品质。这个故事主要价值取向应该是“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但我个人认为从任何角度理解都是可以的,并不一定要有确切的答案,或许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时也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而另外一个感受是这个童话朴实的语言与深刻的内涵形成的对比,以及带有

2、荒诞色彩的童话写作手法。 本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设计特色主要由以下两点: 一、突出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性,使字词、朗读、想象等训练过程成为创设人文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感悟,教师适时而导,升华情感。二、在利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延伸教材。在课首和课后一部分教学,两次补充鸟儿唱的歌词。在课终,让学生续写课文。在语文世界里,诗意赋予

3、语文以活力,诗意赋予语文研究以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语文变得意味深长我得打住,我不是为“诗意语文”做解说, 或许正是徜徉在去年的树的一波又一波的精彩之后,我沉醉地清晰着“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上。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的惬意。尽管,鉴赏性阅读不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流,但对于阅读经验尚有些单一的小学生,也需要这样有一定品味和高度的阅读发展视野,一旦获得成功体验,就可能为他们打开一扇天窗。从当下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

4、以想象来做实从“平淡”到“深厚”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淡”“想象”“深厚”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语文教学自然要有语文的过程和语文的方法,否则,语文教学的本味就失去了。诚如课后王崧舟的说课,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通过给文章续写结尾,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鸟儿的真情,深

5、化主题。“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雪都融化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迎着风,迎着雨生:“鸟

6、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走过冬,走过夏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教师的语言是为了“垫”,垫起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感的基础,强化

7、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很多一线教师特别佩服很欣赏王老师的这种阅读情境创设,不少老师还有意识的模仿。问题是,“垫”的软性力,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淀和文本本身的需要,否则,学习王老师的这种方法会得型而无神,至不伦不类。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这一般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我觉得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这

8、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在最后环节,王老师还重复了这样的读的情境,形成一个圆融的回环,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对语言本身的魅力达成“语用态度”的涵养的目的。写,是直接的“语用”,诚如王老师所说,在本课中,没有与“读”形成“两张皮”,而是高度融合。立足当下文本,从读中生惑,进而以“写”来完成首次解惑,这样的写,完全就是与“读”密不可分的,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本课安排了三次学生动笔“写”,我们来看第二次“表情描写”(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其余学生读树的对话,师读提示语)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

9、读好。谁呢?生:王老师。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生:有形容词。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并朗读片段)。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生:没有!师:咱们来帮他加一加,写出能够表示树和鸟儿表情的词语。(生写,写完后生交流,教师板书“恋恋不舍”、“依依不舍”“难过”、“肯定”)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树依依不舍地说(生读“树”的对话)师:鸟儿难过地说(生读鸟儿的对话)师:原来鸟儿和树 内心深处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复杂的心情(再写深厚)。读写在这里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部分,而是高度融合的学习需要,也不是有意寻一个点,将读写形成一种貌似结合的文本偏向的挖掘,而是自然地因读生疑,而至以写补充,完成阅读感性的需要,达成阅读理性的收成。三读三写,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这是何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境界啊!“送”得“明月”去,归还“本性”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