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504514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目的:1. 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元日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认识诗句的主要意思。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诗句的主要意思。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1. 练习卡。2. 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讲话,视频图片展示春节的喜庆场面。2. 提问:春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你觉得最存心思、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二揭题元日三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师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1. 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2. 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元日。四知作者,解诗题。1. 通过预习,你知道元日的作者吗?学生简介。2. 师补充王安石有关资料。3. 理解题目元日,解释“元”在词典中的意思。4. 师明确: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春季)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阴历初一),因此元日又被称为“三元”。5. “元日”和元旦节是同一天吗?指导区别“元旦节、元日”。五认读古诗,学习生字词。1. 指名高声、正确读古诗。2. 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3. 教学生字。先指导识记“爆、屠、符”的字形,再读帖指导雅观书写。4. 临帖描红,书写

3、生字。5. 书写展示,同桌评论,自我修订。六明诗意1. 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古诗。2.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沟通。3. 阅读“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七悟诗情1. 诗中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 读诗的前一句,边读边想:你忧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 创设情景指导朗诵,抓住:鞭炮、屠苏,体会春节时人们的快乐、高兴场面。4. 抓住:曈曈日、新桃、旧符,理解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的祥瑞场面。5. 试背古诗。八作业布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九板书设计元日(宋王安石)隆重放鞭炮浩大饮屠苏喜庆换旧符、贴新桃清明教学目的: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

4、写“魂”字,注意左右构造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2. 背诵课文,并会默写。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诵清明。并请学生评论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论。“纷繁”(“纷繁”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繁之雪大纷繁

5、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盖着柳树。纷繁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繁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述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繁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杂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哀悼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繁,更增加了愁绪。【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繁”、“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

6、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学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魄。借问酒家哪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解说“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议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合的优劣点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四、小结教师提问:怎样评论一首诗?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

7、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余诗歌的重要角度。板书设计:清明画面:雨纷繁欲断魂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两首古诗元日和清明,同学们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生背)。秋天是一个丰产的季节,秋天又是一个万物凋落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独特之处,所以先人特别得喜欢吟诵秋天。你还会吟诵其他有关秋天的古诗吗?(生可背,可拿卡片)同学们小小的年龄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诗题)。谁来读一读诗题?同学们一起来读!二、紧扣诗眼,从“心”出发1 、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悉什么?(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即可)2 、

8、课件:九月九日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起源,最早能够推到汉初。听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峰、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民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从1989年阴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民风。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王维)课件:介绍王维:会写诗,会画画,听说仍是一位音乐家,与孟浩然齐名,被人称为“王孟”。他的一世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写作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

9、示: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不是田园诗,而是和夜书所见同样是一首思乡诗。理解了这么多,我们再来齐读诗题。3 、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回想源于内心,回想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三、理解诗意,以“意”铺陈(出示课件)1 、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畅。2 、同桌互读,给出评论,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3 、同桌互相沟通识字方法。4 、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重点引导:(1)“异”“异乡”“异客”介绍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

10、)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介绍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遇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雅观。( 3)佳和倍都是单人旁-提醒右边上下两个土;倍是什么意思?( 3)“遥”“遥知”师:诗人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不是指今天的山东,但诗人现在身处长安,离家乡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课件:先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逃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

11、在头上的。( 5)是的,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了-(课件)独:独自;异:其他,其他的;逢:碰到,碰到;倍:加倍;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各处插满。我们课文中还有三个说明,我们在通过说明理解词语的时候不要生搬硬套,不能字字对译,做到总体把握就好了。7 、师:好,借助书上的说明和大家议论后形成的说明,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8 、同学们带着理解再读读古诗,读的时候想一想要在哪里注意停留、节奏以及快慢呢?(生读),谁来试一试(一世读),你注意了停留的地方和重音,很好!(课件出示带停留的诗),好,同学们给你的同桌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吧!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一)1、师:年仅17岁的王维远离

12、家乡正在长安牟取功名。谁来读一读第一句?(一世读)。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2 、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单的身影。(课件出示)到达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经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畅饮,而他_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帮,而他_3 、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4 、再怎么想念亲人,他仍在“异乡”;再怎么孤单,他仍为“异客”。5 、古诗的语言特别得精华,学习时能够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这样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二)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2 、生: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击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必然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3 、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4 、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