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501909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缆线路施工控制要点1直埋电缆的敷设:1. 1电缆敷设路径严禁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面或下面;埋深:一般不应小于 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 1m在引入建筑 物处,与地下建筑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 保护措施。1.2电缆相互间和电缆与管道、 建筑物等平行交叉净距(m)敷设条件净距(m附注平行交叉控制电缆间-0.5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间或与控制电缆间0.10.5交叉点两侧1m范围内有保护 时,交叉净距为0.25m。35kV电力电缆间或与其它电缆间0.250.5将电缆穿管或用隔板隔开、可分别减为0.1和0.25m。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含通号电缆)0.50.5穿管或用隔板后可均减为

2、0.1m。与建筑物基础边缘0.6与电杆基础边缘0.6穿管净距为0.3m与树木主杆0.7穿管净距为0.35m与热力管道(管沟)2.00.5交叉应设隔热措施与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管沟)1.00.5穿管交叉净距为0.25m与水管、压缩空气管间1.00.5与铁路路基面1.0与公路(平行时与路边)(交叉时与路面)1.51.0与排水沟(平行时与沟边、交叉时与沟底)1.00.51. 3电缆直埋时,其上下应铺以100mm厚沙层或软土,覆 盖砖块或混凝土保护板,其宽度应大于电缆两侧各50mm1. 4电缆与铁路、公路及广场交叉时,应穿管保护,管长 伸出铁路、公路路基两侧各2.0m,在铁路站场内宜伸出轨枕头0.

3、5m。1. 5电缆标志埋设应齐全,指向正确:在电缆终端头应装 设标志牌。在电缆中间接头处,电缆转弯及分歧处、直线段每隔 100m处,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的两侧及其它管路处所均应埋 设标志。1. 6电缆敷设时,应留有备用长度:低压电缆不应小于 3m高压电缆不应小于 5m直埋电缆应在全长上预留11.5 %余量,并作波浪形敷设1.7电缆进入建筑物,隧道应穿管保护,从沟道引至电杆、 设备、墙外表面或房屋内行人容易接近的电缆,距地上2m及地下0.3m 一段应有保护管,保护管伸出建筑物散水长度为0.25m,管口应密封。1. 8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倍)电缆护套类型多芯电力电缆控制信号电缆金

4、属 护套铅1515铝3030皱纹铝套和皱纹钢套2020非金属护套15无铠10,有铠151. 9电缆外表不应有压、折、扭、绞等损伤。敷设电缆应排列整齐,尽量避免交叉。1. 10电缆沟应回填夯实,路面修补平整。2生产厂房内及电缆沟、电缆隧道内电缆的敷设:2. 1电缆防护净距要求:2. 1. 1明敷在室内及沟道内的电缆应采用裸铠装或非延 燃外护层的电缆,其铠装应有防护措施。2. 1. 2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平行时,不应小 于1m交叉时,不应小于 0.5m,如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 保护措施。2. 1. 3电缆与其它管道间净距不应小于0.5m。电缆不宜敷设在热管道的上部。2. 1. 4厂房内

5、无铠装电缆,水平敷设时至地面不应小于 2.5m;垂直敷设时至地面不应小于 1.8m。否则应加保护措施(电 气专用房间内敷设时例外)。2. 2 电缆支架安装:2. 2. 1电缆支架层间最小允许垂直净距( mm电缆最小小允许 电!种类敷设条件垂直距离电缆夹层电缆隧道电缆沟架空(吊钩除外)电力10kV及以下200200150150电缆2035kV-250200200控制电缆1201201001002. 2. 2电缆支架至沟顶、楼板或沟底的距离(mr)f-敷设条件项目电缆隧道及夹层电缆沟吊架最上层横档至沟顶或楼板300150150最下层横档至沟底或地面10050-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同层支架

6、应在同水平面上,其高低误差为土 5mm电缆支架防腐层应完好。2. 3电缆敷设:2. 3. i电缆各支持点的距离(m敷设条件电缆种类支架上敷设钢索上悬吊敷设水平垂直水平垂直电力电缆11.50.751.5控制电缆0.81.00.60.752. 3. 2电缆在支架上排列,应避免交叉,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沟内两侧有支架时,高压电缆与低压电缆、控制电缆 敷设在不同侧的支架上。(2) 当同侧敷设时,高压电缆应敷在低压电缆的上层。(3) 低压电缆与控制电缆并排敷设。2. 3. 3电缆固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垂直敷设或超过 45 倾斜敷设时,在每一个支架上固定。(2) 水平敷设时,在电缆首末端及

7、转弯、接头的两端固定。(3) 电缆夹具的型式宜统一,裸铅(铝)套电缆的固定处, 应加软衬垫保护。2. 3. 4电缆沟内应清洁、排水流畅、盖板齐全。3管道内电缆的敷设3. 1电缆管的加工与敷设:3. 1 . 1电缆管内径应符合下列要求:管长 30m以下时, 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 1.5倍;管长30m以上时,内径不应小 于电缆外径的2.5倍;混凝土管、陶土管、石棉水泥管,内径不 应小于90mm3. 1. 2电缆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管内电缆弯曲半径的要 求。每根电缆管弯头不能超过 3个,直角弯不应多于2个。弯头 的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子外径的 10%,管口应平滑。3. 2电缆的连接要求:采用短管连接时

8、,短管两端应焊牢 密封;采用带明扣的管接头连接时,连接处应密封良好。3. 3电缆管敷设:应排列整齐,引至设备的电缆管管口位 置应便于设备连接和不妨碍设备拆装。3. 4明敷的电缆管:应安装牢固,不宜将管直焊在支架上。电缆管支持点间的距离(m电缆管类支持点间 距离直径规格(mm硬质 塑料 管钢管薄壁厚壁20及以下111.525 30-1.5230 401.5-40 50-22.550 702-70以下-2.53.5当塑料管的直线长度超过 30m时,宜加装补偿装置。3. 5用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管敷设的电缆,应符合下 列规定:电缆管顶部距地面不小于0.7m;电缆管底部敷设有垫层、无沉陷现象;电缆管

9、内无积水,排水方向及坡度符合要求; 管内表面光滑,接缝严密。3. 6电缆穿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根电力电缆单独穿入 一根管内;裸铠控制电缆不得与其它外护层的电缆穿入同一管 内;敷设在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管内的电缆,应采用塑料护 套或加厚裸铅包电缆。3. 7 利用电缆保护管作接地线时,应先焊好接地线,再 敷设电缆;有丝扣管接头处应用跳线焊接。接地线、跳线规格应 符合设计规定。4隧道内、桥梁上电缆的敷设:4. 1电缆槽:应齐全无破损,槽体应固定,槽间隙和盖板 应封实。槽内应铺细砂或自熄性泡沫塑料垫层。进出混凝土槽处电缆应穿钢管保护,出入口处及管接口处应密封。4. 2钢索悬挂电缆:4. 2. 1

10、支持钢索托架的间距在直线部分不宜大于 20m, 曲线部分不宜大于15m钢索每隔300500m应设耐张度,托架 安装应牢固。4. 2. 2电缆悬挂点的间距:电力电缆:0.75m,控制电缆: 0.6m,间距应均匀。在潮湿处,电缆与隧道壁的距离不应小于 50mm4. 3桥梁上电缆敷设:4. 3. 1电缆槽施工技术要求同隧道内。4. 3. 2在桥梁的伸缩缝处,电缆应有备用段,且应有减 振措施,并妥善固定。4. 3. 3交流电缆的裸金属护层,应与桥梁的钢架有金属 的连接。5电缆穿过小河、小溪时的敷设:5. 1保护管埋设及电缆敷设:埋设的保护管(槽)深度不 应小于河床以下0.5m。石质河床可浅埋,但不得敷

11、设在河床上 电缆的水底部分,不应有接头。5.2在河床及河岸容易遭到冲刷的地方敷设的电缆应有防 护措施。6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接头的制作:6. 1电缆头制作人员应经过培训、熟悉工艺,按部有关施 工工艺标准进行。在室外、制作电缆头,应有防尘措施。6. 2制作电缆头前应检查:相位正确;绝缘纸应无受潮; 所有绝缘材料应符合要求, 配件齐全;不同牌号的高压绝缘胶不 宜混用。如混用时,必须经理化及电气性能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 混用。6. 3电缆头从开始剥切到制作完毕必须连续进行,一次完成,以免受潮。6. 4电力电缆的电缆头外壳与该外壳的电缆金属护套及铠 装层均应良好接地。接地线应采用铜线,其截面不宜小于10mm

12、(10mm以下低压电缆不宜小于 4mrf)。6. 5电缆终端头与电气装置连接时应固定牢固,不使所接的端子板受到机械应力。6. 6剥切电缆时,不得伤及线芯绝缘。包扎绝缘时应防止 污秽、潮气进入绝缘层。高压电缆在绕包绝缘时,与电缆屏蔽应 有不小于5mm的间隙;绕包屏蔽时,与电缆屏蔽应有5mml勺重叠。 绝缘纸(带)的搭盖应均匀,层间应无空隙及折皱。6. 7电缆头的铅封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6. 7. 1搪铅时间不宜过长,在铅封未冷却前不得撬动电 缆。6. 7. 2铝护套电缆搪铅时,应先涂擦铝焊料。6. 8灌胶前应将电缆头的金属外套预热去潮,避免出现空隙。环氧树脂电缆头所用环氧复合物应搅拌均匀,避免气泡产生。6. 9直埋电缆头的金属外壳及金属护套应作防腐处理。电缆芯线连接用焊锡焊接线芯时,不应使用酸性焊膏。6. 10控制电缆终端头可采用包扎方式,应有防潮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