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50089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复习要点.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重点不是很明确,所以内容偏多,仅供参考,以课本复习为主) 第一章 概论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应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前、实验室、试验后3个部分。实验诊断学:根据临床检验所得结果或数据,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逻辑的分析和科学的思维,最后为诊断疾病、科学研究和人群保健提供客观依据。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以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为目的。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以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临床血液学检验、 体液与排泄物检验 、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体检查实验诊断学应用范围:临床医疗 疾病预防 社会普查 健康咨询 科学研究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1) 分析前影响因素:生物因素:a、固定生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b.可变生物因素:饮食、运动、情绪、体位干扰因素:标本放置时间影响,血清与血浆的差异、药物标本采集和运送错误(2) 分析中影响因素(3) 分析后影响因素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选择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筛选目的的实验选择: 以发现某种疾病的病例为目的灵敏度高的实验不希望出现假阳性结果为目的特异性高的实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

3、、诊断准确度、预示值 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危急值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考值红细胞 Hb (1012/) (g/L) 成年男性 4.0 5.5 120 160 成年女性 3.5 5.0 110 150 新生儿 6.0 7.0 170 200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检测(1)WBC及Hb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

4、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增多,可高达(710)1012/,血红蛋白达180240g/L。(2)WBC及Hb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缗线状形成: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装,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

5、贫血。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二、白细胞检测成人(410) 109L 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百分率() 绝对值(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0 5 0.04 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50 70 2 7嗜酸性粒细胞 E0.5 5 0.05 0.5嗜碱性粒细胞 B0 1 0 0.1淋巴细胞 L20 40 0.8 4单核细胞 M3 8 0.12 0.8临床意义1.(一)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见于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 病理性见于:1急性感染,化脓菌性球菌感

6、染最为常见; 2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化学性中毒如铅中毒,生物学中毒如蛇毒等; 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6.类白血病反应;7.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严重缺氧。(二)N减少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当N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N绝对值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三)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右移:周

7、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四)N的中毒性改变:1细胞大小不均2中毒颗粒3空泡形成4杜勒小体5核变性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细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核变性是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固缩、溶解和碎裂的现象。(五)棒状小体:N中一旦出现棒状小体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急淋无此小体,急粒和急单可见到。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初期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淋巴细胞(L)增多: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2肿瘤

8、性疾病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L减少:主要见于激素治疗等。异型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1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分3型: 型(泡沫型)细胞质含大小不等的空泡呈泡沫状);型(不规则型);型(幼稚型)除此外,有时还可见到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性L。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大多数明显偏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三、网织红细胞检测1.网织红细胞Ret:用于判断骨髓增生功能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用于判断骨髓增生功能Ret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生

9、成指数RPI:判断贫血,正常人为2RPI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RPI3提示骨髓增生功能低下或红细胞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四、血小板(PC)的检测:参考值(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PC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见于(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障。(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参考值 男性015mm/1h末

10、女性020mm/1h末ESR增快: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性疾病2组织损伤及坏死3恶性肿瘤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可轻度增快, 六、1.血细胞比容HCT的测定,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 男0.4670.039L/L女0.4210.054L/L临床意义: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HCT减低:见于各种贫血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1L=

11、1015fl 参考值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1g=1012pg参考值2734皮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每升血液中(此处加上“每个红细胞”表达更准确)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参考值320360g/L贫血的形态学分类P263表4-2-4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RDW-CV来表示 参考值11.5%14.5%临床意义: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增高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

12、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MDS正常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减低 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患者RDW增高,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者正常。七、血细胞分布直方图:显示细胞群分布情况的图形,横坐标表示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细胞的相对数量。MCV增大,细胞峰右移,MCV变小细胞峰左移,RDW变异性大,波峰的基底增宽图形变化

13、:(1)缺铁性贫血:显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特征;(2)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波峰左移,基底变窄。与缺铁性贫血鉴别;(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呈典型的“双形性”改变;(4)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非均一性,直方图波峰右移,峰底增宽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若骨髓能力足以代偿称为溶血性疾患。一、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确定是否有溶血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50mg/L 临床意义: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高,血管外溶血时正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升高。2.血清结

14、合珠蛋白 0.71.5 g/L 临床意义:减少:提示溶血存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减低。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风湿性关节炎、SLE等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正常为阴性,阳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内溶血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二、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判断为那一类溶血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血的抵抗能力。临床意义:(1)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开始溶血5.2g/L,甚至在6.8g/L即开始溶血) (2)脆性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用于轻型遗传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