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4993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一. 白斑病症病毒(俗称白斑病)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又称白斑杆状病毒,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等.流行本病是自年,在我国及东南亚对虾养殖地区普遍发生的,危害极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发生在各种对虾,发病规格多在厘米以上.本病的主要传染原为刚死不久的虾及病虾,其它野生虾,蟹,浮游甲壳动物也携带病毒,是潜在的传染原.其传播途径可以虾苗,水源,带毒虾粪便,甲壳动物等方式传播,有人发现鸟粪也能传播.主要通过摄食宿主或吞食被病毒污染的饵料后感染.池塘清塘彻底可杀死绝大部分病毒,自然海水在阳光照射下病毒可存活天,因而不消毒时水源最好静置天后使用.生产中虾池发病常见有两种

2、情况:一种是健康的虾群被毒力强的病毒传染,进水是主要原因;另一种是带病毒的虾受各种诱因造成虾体抵抗力降低后致病,常见诱因有水质突变,用药及拉网等应激因素.水温C以下为隐性传染,C以上呈现急性暴发.试验经口摄食感染病毒的对虾,小时出现空胃和停止摄食,小时左右出现红体,小时左右在甲壳上出现白斑,然后开始死亡.另外,台湾部分作者报道,对虾即使有白斑病毒感染,甚至将白斑病病毒以注射法注入虾体,也不会引发白斑病的病症,而引发死亡.提示环境因素及继发感染是出现白斑症的重要原因.自然发病虾池,高温期出现死亡天后,就可达死亡高峰,死亡率高达以上.除病毒因素死亡外,缺氧,继发感染细菌,药物刺激及水质恶化因素常是

3、虾加重死亡的重要原因.症状病虾首先停止进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慢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色变红或暗淡褪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面有白斑,白斑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斑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南美白对虾白斑不明显.病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感染初期,肝胰脏上面覆盖一层薄膜而无法看到肝胰脏.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组织均发生病变.诊断对虾厘米以上,数天内出现死亡,高温期发病严重,外观头胸甲上及体表甲壳内有白斑症状,头胸甲易脱落.发病初期,白斑症状不明显时,剥开头胸甲,观察能否看到肝胰脏,

4、若是覆盖一层薄膜而无法看到肝胰脏,则可能已经发病了.解剖濒死的对虾血淋巴器官混浊,不凝固,淋巴器官肿大,肝胰腺坏死.病理切片观察到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细胞等细胞核肥大.电镜观察病虾的上述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有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成卵形,具囊膜.电镜负染,完整的病毒粒子为纳米纳米,无囊膜的核衣壳为纳米纳米.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查的白斑症病毒呈阳性.注意与弧菌感染引起的白斑症区别.预防. 发病期间,不进水,以防带入致病性强的病毒,并赶跑水鸟,以防带毒的粪便落入池塘. 发病季节内服清毒散克公斤料+低聚糖克公斤料+超维C”3-5克公斤料,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养殖过程长期内服利多精,

5、经常用福地安,底居安改底,增大充氧等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氨,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保持水质稳定,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 其它参见可控生态养殖对虾技术防治疾病部分.治疗. 发病初期(发生期,发展期),减少投铒,内服清毒散克公斤料低聚糖克公斤料维西安宁克公斤料,外用鱼福乐.克立方米水(傍晚用)或底安(亩瓶),根据水质情况连用或隔天使用次.如果并发细菌感染,可先用新威灭.15-0.2克立方米水,第二天再用底安或鱼福乐. 发病中期(高峰期),停食,外用鱼福乐或底安(用量同上). 发病后期(恢复期),逐渐增加投喂,内服清毒散10克公斤料菌毒好迪克公斤料维西安宁克公斤料;外用新威灭0.2-0.3克立方米水,

6、第二天使用底安(用量同上),后者连用或隔天使用次. 恢复期,内服利多精克公斤料低聚糖500”1.5-2克公斤料对虾多维5-10克公斤料,外用碧水安三环活力源,以恢复虾体质及水体生态.二桃拉病毒病(俗称红体病)病原桃拉病毒(TSV)流行桃拉病毒(TSV)主要侵害南美白对虾及蓝对虾(细角对虾),对体重0.1-0.5克,放养星期的幼虾影响最大.这类病毒通常是致病力很强的病毒,累积死亡率可达,常在对虾大量脱壳期间出现,幼虾感染TSV呈亚急性到急性发作,成虾多为慢性型,死亡率不高于,我国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地区都有发病,往往引起对虾死亡.本病传染原,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发病死亡规律参见白斑症病毒病.另外

7、,鸟粪已证实可传播TSV.症状依发病的情况,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亚急性:病虾机体非常虚弱,活力减退,软壳,消化道无物(空胃,空肠),体表色素扩散,尾部及体表发红,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对虾可见不规则状的黑色素分布在外壳上.幼虾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数天死亡可达高峰.慢性:外壳无黑色素分布,但可见白色斑点.死亡率不高.成虾多呈慢性症状,死亡量较低,发病可持续一月以上.诊断根据流行及症状进行初诊.组织切片观察,病虾的鳃,壳下表皮细胞,附肢及肌肉等组织出现弹状的黑色坏死区.此外,可以应用白虾对桃拉病毒敏感进行诊断,其方法是将病虾组织研磨液注入健康白虾的体内,在周后,观察白虾是否有桃拉病毒病的典型

8、症状或组织病变.确认必须进行病毒检查,常见的应用PCR技术快速诊断.注意与白斑症病毒,细菌及水质恶化引起的红体症区别.白斑症病毒引起的红体多在急性发病初期出现,后期白斑症状不明显,发病死亡快.南美白对虾特别是淡化养殖对虾白斑不明显时,若头胸甲易脱落,壳不发软,且镜检少数虾有白斑时,可暂定为白斑症病毒引起.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引起的红体发病初期体表常有污物或溃烂,红点分布不均匀,发病死亡较低,使用消毒药物效果明显.而水质恶化引起的红体不具有传染性,病程变化不明显,常突然大量发病,水质恶化后常诱发或继发病毒或细菌感染.真正确认必须经过病原检测.难确诊时,可按白斑症病毒病感染治疗.防治参见白斑症

9、病毒病.三黄头病毒病病原黄头病毒(YHV)流行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也可以人工感染发病,生产中未见报道病例.此病曾在1991-1993年造成泰国境内养殖班节对虾(草虾)大量死亡.5-15g的对虾易感染.死亡速度快,发病三天即出现大量死亡.病毒在水中可存活小时以上.养殖池中的杂虾及其它甲壳动物可带病毒.症状病虾鳃部及头胸甲发黄.发病前对虾会不正常的大量摄食,而后在一天内完全不进食,此时病虾开始游向养殖池塘的水表面,数小时内即开始死亡.病理切片观察虾体内的淋巴器官,心肌,鳃,造血组织,中肠的结缔组织及肝胰脏的间歇组织出现致密的包涵体,坏死的细胞及肿大细胞的核呈空泡化.淋巴组织,鳃,头部软组织

10、细胞病变严重,提示此三组织可能是黄头病毒首先感染的部位.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初诊,进一步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是否含有包涵体.确诊需进行电镜观察或免疫学等技术检测是否感染黄头病毒.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及可控生态养殖技术预防疾病及治疗疾病部分.四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原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流行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也可以被感染,南美白对虾是否被感染未见详细报道.为一种慢性病,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一般在50%-90%.随着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诊断根据虾病的流行及症状初诊,进一步诊断可将肝胰腺制成涂片用孔雀石绿(0.05%)染色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

11、查病变细胞核里有包涵体. 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五 细菌性烂鳃病(俗称黑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 病原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 流行本病常见于各种对虾,水质突变,底泥发臭或纤毛虫感染后易感染.高温及养殖后期易发生.发病率可达30以上,海,淡水均见. 症状病虾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或黄色,揭开头胸甲鳃丝质地脆弱,肿胀,粘液增多,许多污物粘附于鳃上,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溃烂,有时发生皱缩和脱落.镜检溃烂处有大量的细菌游动,严重时血液中也有细菌.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特别在池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时,病虾首先死亡. 诊断剪取一小部分鳃丝,用镊子分散后做成水浸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溃烂

12、情况,再用高倍望远镜观察鳃丝内有无细菌即可诊断.注意与纤毛虫,底质恶化等原因引起的黑鳃,黄鳃相区别.有溃烂说明有细菌感染,没有则可能是底质恶化,纤毛虫等引起. 预防. 保持水质稳定,防止水质突变. 底层充气或用”底安”改变以防止底臭. 防止纤毛虫发生(见”纤毛虫病”预防). 治疗内服外用结合. 轻度感染:内服”清毒散”+”维西安宁”至痊愈;外用”底安”,根据水质连用或隔天使用1-2次.2. 重度感染:内服”菌毒好迪”+”维西安宁”至痊愈;外用”新威灭”,用后12小时用”底安”改底。连用或隔天使用 1-2 次。若水质较差或出现”游塘现象 , 可用鱼福乐代替新威灭 .3 、恢复期:内服利多精+低聚

13、糖500+维西安宁,外用”碧水安”或激活+三环活力源或EM6。以上药物用量均按说明使用。六、甲壳溃疡病 ( 又称黑斑病、褐斑病 )【病原】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等。【流行】本病在成虾养殖中易于流行,出现在老化、高密度养殖或底质发臭、重金属污染或对虾营养不良的池塘。在越冬亲虾中也常见。其诱发原因主要是虾在捕捞,运输,分选等操作时不慎 , 使虾体受伤,或在越冬期间跳跃,碰撞受伤后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或其它病原菌乘机侵入,引起溃疡,可使虾陆续死亡,越冬池积累死亡率可高达 80% 以上,发病季节一般在越冬的中后期 , 即 1-3月份。【症状】病虾体表的甲壳发生溃疡, 形成黑褐色的凹陷。溃疡多为圆形或不规则

14、状。溃疡的部位不稳定,躯干和附肢都可出现,但以头胸甲和第1-3腹节的背侧面较多。肉眼看去对虾体表有许多黑褐色斑点,所以又叫做黑斑病或褐斑病.溃疡的深度未达到真皮时 , 在对虾蜕皮时就随之蜕掉,在蜕皮时溃疡处易与新壳发生粘连,使蜕皮困难,严重者细菌侵入内部组织,引起对虾死亡。【诊断】主要根据流行及症状初诊,注意与镰刀菌病区分.镰刀菌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鳃区溃疡,而甲壳溃疡病溃疡比较分散:同时镰刀菌病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的丝体及分生孢子,而甲壳溃疡病多为运动性杆菌。【防治】参见烂鳃病。七、细菌性败血病(俗称红腿病 , 又称弧菌病或气单胞菌病) 【病原】海水中为弧菌属的一些种类。淡水中为气单胞菌属的一

15、些种类. 【流行】各养虾地区均有流行.感染各种对虾,在中国对虾,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90% 以上.高温期易发生,有些虾池发病后几天内几乎全池虾死亡.在越冬期的亲自虾也常患此病, 此病的流行与池底污染和水质恶化有密切关系.育苗期幼体感染也可出现大批死亡.【症状】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淡黄色.显微镜观察由血淋巴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在血淋巴,肝胰脏,心脏,鳃丝等器官组织内均可看到细菌.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有的则在水中旋转活动或上下垂直游动,停止摄食,不久就死亡。有些被发光的弧菌感染,可见虾全体发出荧光.育苗期幼体虾感染体色不透明,游动缓慢,趋光性差,呈急性死亡,又称对虾幼体弧菌病。【诊断】根据症状初诊,如果对虾养殖密度太大,缺氧等时,附肢也暂时会变红色,因此确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