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检测题.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49878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伤仲永》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伤仲永》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仲永》检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检测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检测题一、常识积累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

2、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五、重点句子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3、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

4、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从个人情况看: 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 姓名 身世 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 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

5、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九、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

6、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 参考答案:伤仲永一、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见闻录二、“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三、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 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 然: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四、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7、五、略 六、1、(A B C D F) (E) 2、D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6、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从道

8、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8、略 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七、1.略 2. 不使之学 令其作诗 我还自扬州 受之于天 借于旁近与之 3. 自扬州还八、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 九、1、C 2、B 3、略 4、“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