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49383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长卿创作诗歌用色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长卿创作的诗歌用色解析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想和山川隐逸的闲情。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风格委宛平和,清雅洗炼,凑近王孟一派。他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一、刘长卿诗歌用色特点在刘长卿的诗中,多次写到他追求的是“清”“静”“冷”的境地,这类心态反响在诗歌的语言色彩上,就是他习惯以清疏平凡之色去描述光景。笔下之色取决于眼中之色,而眼中之色是由心中之色决定。心里感情的变化以致刘长卿视角的变化,这类变化又经过诗作中使用的色彩展现出来。刘长卿诗歌中的色彩极为简洁,特别喜用冷色彩,明媚的色彩较少,对青、白等冷清色彩运用自如,随意点染。青、白二色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让人感觉分外清净,给人

2、一种威严威严,悠长寂静,苍苍莽茫的境地,令人的心境趋于淡泊平和。据笔者初步统计,刘长卿诗中出现最多的几种色彩依次是:白(161首),青(111首),黄(39首),绿(36首),碧(15首)。其中青和白还经常组合出现,创建出悠长苍莽的境地:1. 白色。在刘长卿的诗歌中,白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其中又以“白云”为最常存心象,频频出现,数量特别之多。白色一般给人一种纯净之感,白云也是,而且它又那么安闲自得、逍遥自在,身处俗世的人又怎能不敬羡呢?就像隐士总是喜欢隐于青山,而仙人则总是伴着白云。如“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和州留别穆郎中)、“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日

3、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拜手卷黄纸,转身谢白云”(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白云留永日,黄叶减馀年”(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没心”(送道标上人归南岳)。2. 青色。青色是刘长卿诗中出现频率仅次于白的颜色,“青山”“青松”“青溪”“青苔”“青枫”“青襟”等等一系列词语由于“青”的修饰创建出一种淡雅宁谧的境地。“青山”是最常有的意象,刘诗中的“青山”还经常带着些许“悲伤”。或许诗人心里眼里的青山其实不可是寂静秀美的,更是苍莽深沉的。如“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宿北山禅寺兰若)、“悲伤青山路,烟霞老此人”(赠秦系征君)、“悲伤江南北,青山欲暮时”(瓜洲

4、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3. 青加白。青和白的搭配在刘诗中俯拾皆是,几乎可以看作是其背景色,也可以认为是其主色彩。青和白出现频率这样之高,一方面是由于青、绿、白本来就是自然山川的基本色,用来描述光景自然清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三种颜色都属于冷色彩,在视觉上没有那些明媚色彩所带来的吵闹感,而是给人一种清静悠远的感觉。青白组合形成单纯寂静的比较,醒目又不张扬,宜于表现富饶诗意的情况。如“白首此为渔,青山对结庐”(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旧路青山在,馀生白首归”(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悠悠白云里,独

5、住青山客”(寄龙山道士许法棱)、“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过邬三湖上书斋)、“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送齐郎中赴海州)、“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二、刘长卿偏爱冷清色彩的原因纵观刘长卿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偏爱冷色彩,特别喜欢青和白,在诗歌中总是创建出一种冷清的氛围,这与刘长卿的性格、经历和交友有着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曲折的宦途生涯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说刘长卿“有吏干”,但是“刚而犯上”,因此“两遭贬谪”,由于刘长卿这样的性格,他向来不得重用,堕落下僚,郁郁不得志。刘长卿的仕宦生涯特别曲折,他在壮年时由于被诬陷以前两次被贬,甚至还有过牢狱之灾。两次

6、贬谪时间加以来约有17年,这关于一个拥有壮心壮志的青年来说是致命的,他把自己对奸吏的怨恨、承受冤枉的气愤、对君主的无望等等都写进了他的诗里,如“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斗间谁与看冤气,盆下无由见太阳”,但是渐渐地他反而看开了,一种想要摆脱世俗纷争、追求完整解脱的心情出现在他的诗里,如“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其余,刘长卿所处的时代是盛唐向中唐转变的时期,安史之乱大背景下,诗人也很难再有盛唐诗人那种高昂向上的精神,刘长卿经历过开元、天宝的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伤害和疲备,国家和自己的不幸遭到让他的心灵因此变得黯淡。全部这些因素都是造成

7、刘长卿思路黯淡的一个重要方面。2、与和尚交往亲近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与交融,慢慢地进入中国当地环境,形成儒释道三者交融的共同体。而中国文人自古就对儒释道思想采用兼容并蓄的态度,他们简单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的吻合点,对佛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刘长卿也是其中一个,他有很多佛门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关于远离世俗生活的期望,这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来。先人对他诗中涉佛的篇目和情况,已经有过认真统计。在他现存的510首诗中,与和尚交往的诗有60首左右。佛教思想对刘长卿诗歌创作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目染耳濡的过程,在他以前的诗作中表现佛教内容的其实不多。较早表现刘长卿

8、对佛教认识的诗作是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其中提到一些佛家常用语,如“万法”出自五灯会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诗中重申“空”的思想,突出佛教看法对官宦拥有必然的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他在美好的佛境中流连忘返之意。但是,刘长卿在这里传达出的信息更多的是士医生生活情味的一种补充,表示他对佛教的认识尚处于比较浅易的状态。两遭贬谪,诗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作中除了表达自己极度的怨恨以外,还记录了佛教带给他的心理宽慰。如狱中见壁画佛,诗中“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是说诚然自己被诬陷入狱,但是却也因此得以窥见佛理的感动力量。诗人还说“幸亲方便力,犹畏毒龙欺”分别化用“方便力”和“毒龙”的佛家语汇,把人

9、生遭到的不幸比作佛教里的毒龙,佛教更成为帮助化解劫难的救命稻草。刘长卿的诗中还有很多记录他受佛理影响的感悟,如“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由景入情,到由情入禅,再到最后的相对无言,刘长卿从一路延伸的光景里悟到了佛理万物为“空”的真谛,这类感悟与诗僧的体悟对照,生怕是绝不逊色的。其余,由于佛教超凡脱俗的境地对处在世间困境、难施理想的刘长卿来说拥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特别在他的贬谪生活里,摆脱俗务、委身山林的念想时有浮动,因此他的诗中还有很多表现佛家隐逸思想的,如“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松江独宿)叹息自

10、己常年碰到世俗功名的牵绊,没能保持宁静心态,又如“世事终成梦,生涯欲半过。白云心已矣,沧海意怎样。”(同美睿题式微余干东斋)世事但是是梦幻,自己心已死,面对无奈的现实又能怎样?显露佛家的消极隐逸思想。生活的磨砺不但使刘长卿心境上更趋于平稳,也使他对佛教的认识更进一步,积极吸取超脱心物的看法,而诗歌在境地上也更显然地走向幽寒孤寂。佛教间接地成为刘长卿思想上的止痛剂,在他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中,佛教对他思想上的影响是细水长流、不断加深的,并对他空灵清静的诗歌风格进一步浸透。佛教思想中的空静观已经慢慢浸透到刘长卿诗歌的思想模式中,情况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是诗人晚年宁静内敛心境的折射,同时也是佛教思想

11、间接浸透的结果,提升了诗歌的价值。方回谓刘诗曰:“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慢慢味之。”这类细淡与刘长卿诗喜用冷清色彩有直接关系,淡远的境地和心情使其诗歌中的色彩以冷色彩为主,而深深的悲伤则使诗歌中的色彩经常带有悲凉、伤感的气味。究其原因,正是曲折的人生经历把刘长卿推向佛教,也正是佛教思想渐渐的浸透,使刘长卿的诗歌表现出冷平淡泊的特点,而为了表达心中那份淡泊寂静的心志,刘长卿在诗歌中便经常使用冷清的颜色。刘长卿诗歌中的悲剧意识历数中国古代文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之因此能做出流传千古的好诗都与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不一样时代、不一样际遇所造就的诗人以及其诗歌创作的风

12、格都不同样。那么在盛产诗人的唐代,除了盛唐气象和晚唐之悲,处在唐代由盛转衰转折点上还有一位诗人,在历尽了繁荣兴盛此后,用自己独到的风格和经历在诗歌史中诗歌唱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人就是刘长卿。纵观刘长卿的诗歌创作,我们多能感觉到其诗风的孤单感与深深地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唐代诗歌创作发展中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有对自然天道无常的思疑,上下求索而不得所形成的自然悲剧意识;对岁月易逝、岁月无情所形成的生命悲剧意识;对追赶功名、怀才不遇、政界失意所产生的政治悲剧意识;对远离故土、漂泊无依而没有归属感所形成的人生空漠之悲而关于悲剧意识,无论东西方都认为其核心在于对不可以抗因素或许命运所表现出来的不满而进行的

13、抗争与追求。在唐代诗人中,刘长卿就是悲剧意识的典型代表之一。诗如其人,这与刘长卿的消极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曾说过:“才性异区,文辞繁诡”1,这说明作家个性之不一样将形成作品风格的差异。正是由于其个性的悲剧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的风格,使他的诗歌从整体上看倾向于一种悲剧之美。那么是什么原因以致了这类性格上的消极呢?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一)、家境贫穷之苦:刘长卿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常有于创作的诗歌中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家境的贫穷与贫穷:其诗酬包谏议见寄之作:佐郡愧顽流,殊方亲里闾。家贫穷未度,身老岁将除。过雪山僧至,依阳野客舒。药陈随远宦,梅发对幽居。夕阳栖

14、鹗鸟,行人遗鲤鱼。高文不可以知,空愧学相如2。就显露刘氏晚年生活的情况与心境,诗人不但晚年过着贫穷的生活,其以前的生活也未见得丰裕。初年的家寒凝练了诗人独行独断与沉郁的性格,清寒生活培养了诗人刻苦耐劳、自命傲慢与坚韧刚强的性格。其睢阳赠李司仓:云白露变时候,萤声暮啾啾。飘飘洛阳客,悲伤梁园秋。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且喜接余论,足堪资小留。寒城夕阳后,砧杵令人愁。归路岁时尽,长河朝夕流。非君深意愿,谁复能相忧?1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表达了他漂泊浪迹陌生之地的心情。生活的悲伤加深他生计的悲剧感,而他的欲求以致他困在曲折的命运里。“而我倦栖屑”,是指他为了生活困苦而奔忙劳碌,同

15、时为了科举的事,一年复一年来回奔走应试。至于,生计住宿皆需要花销。“穷居长蓬蒿”自居的地方长满蓬草,是简陋生活的写照。显然,诗人未及第,必定面对生活的贫穷,为了生活之计远游异地,央求亲朋的资助,因此家境的贫穷也是促使他以前矢志苦读、争取功名的原因之一。因此可说这类人生经历所带给他的某种程度上的早熟使他更能领悟人生中别人所不易察觉的东西,关于人情冷暖领悟的更加深刻,这类早熟与敏感表现在诗歌中间就是一种非常悲剧性的感触。(二)、科举不第之怨“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文人植入骨髓的看法。刘长卿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理想,希望能经过科举之路一展宏图,从十八岁到三十多岁,他向来为科举奔走,但却屡试不第。此间,屡经考场失败之残害的他曾在落第赠杨侍御诗中云:“念旧追连茹,生活任转蓬。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4 ”全诗刻画出了一个屡困屋场的寒门书生如惊弓之鸟般无枝可栖、报国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