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483341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定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在区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徐主任的大力指导下,在我们第六实验小学研究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围绕着全区“自能高效”课堂改革,积极主动开展研讨活动,探索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如图),下面我将结合着老师讲的剪出纸花喜洋洋一课对本策略进行解读。一、教学策略5拓展延伸想象创新4总结收获提升认识3展示评价体验快乐2实践活动探究制作1激发兴趣确定主题 认识工具注意操作事项小组探究体验创作过程交流方法明确制作步骤本教学策略共分五步,即激发兴趣,确定主题实践活动,探究制作展示评价,体验快乐总结收获,提升认识拓展延伸,想象创新。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

2、体,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每一步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实践活动”,具有活动空间开放,活动内容综合,活动形式灵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样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实践过程中广泛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1激发兴趣,确定主题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在观察与思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立活动的主题。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并结合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在观察与思考中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激

3、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确立活动主题。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那些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教师只有善于从多渠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造的品质,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4、(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如果导入的问题抓住学生兴趣点,就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满怀欢喜、信心十足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活动。比如老师讲的做架试管琴一课,教师先课件出示一些乐器,学生看看这些乐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问学生它们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积极地进行假设,要验整假设的真假,只有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如老师在学做毽子一课中,教师先和学生谈话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平时在学校里都喜欢哪些活动呀?引出踢毽子这项课外

5、活动,“既然学生都会踢毽子,想不想踢一踢自己亲手做的毽子?”教师的一句话引发了学生学做毽子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老师讲的搭纸牌一课,老师先课件播放搭纸牌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作品,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些纸牌是怎样搭成的?”从而激发了学生搭纸牌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许多

6、,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主题来源的方式:(1)教师提供活动主题。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可以选择这种方式确定活动主题,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还没有感性认识。教师可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的主题,帮助他们打下自主选题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过程。(2)师生共同讨论生成活动主题。这种方式是现实中较为常见的主题生成形式。这种方式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具体的操作大体为活动开始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某种情境或提出某

7、个范围,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主题。(3)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这种主题生成方式适合于高年级,他们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选题中,教师只需要在目的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必要的提示,其他方面不用过多的限制。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能够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主题确立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源于生活的原则

8、。“生活即教育。”,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述“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活的教科书,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者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生活的课堂中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去锻炼以增长才干,去创造以完善自我。(2)可行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

9、利的活动及课题。此外,活动主题切口要小。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更要选择一些切口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从小处着手,深挖掘。(3)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我”。人的主体性是各种潜能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潜能,是素质结构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条件,开发、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容。然而主体性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温床,才能确立自主性,培养能动性,提高创造性。2实践活动,探究制作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

10、、小组协作相结合共同探究制作。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制作,体验探究制作的快乐;教师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地引导与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指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懂得“要知

11、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本环节“实践活动,探究制作”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交流方法,明确制作步骤。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讨论等交流制作的方法,确定制作的步骤。操作要领:教师也可予以动手示范或出示相关视频,优化制作步骤。比如剪出纸花喜洋洋中,教师先利用学生平时做手工的已有经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剪纸的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录像,学习观看剪纸艺人的做法,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剪纸的步骤。比如老师讲的学做毽子一课中,学生先观察一个毽子主要由几部分构成?学生再自己猜一

12、猜毽子的做法,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工具,注意操作事项。学习目标:学生认识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明确制作过程中的操作事项。操作要领:制作工具由学生根据实际的制作情况自由选择;制作过程中的操作事项,在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总结。比如老师讲的做架试管琴一课,学生在做探究实验声音的高低到底与什么有关之前,教师和学生先认识实验物品:钢管、吸管、皮筋等。比如剪出纸花喜洋洋一课中,学生对制作材料的准备放在了课前,学生的小组活动计划中已提到,课上交流剪纸的注意事项,在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总结。(3)小组探究,体验创作过程。学习目标:

13、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制作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创作的过程。操作要领:学生探究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巡视辅导,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实践。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1)放手让学生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靠大脑的思维活动来支配的,只有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可能支配创造性的活动,进而培养人独立创造的能力。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羽翼。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敢

14、于想象,甚至“异想天开”。所以,在学生准备制作之时,教师可以强调学生尽可能地根据平时的学习、生活所看到的事物来展开想象,或者展开独特的想象,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思考、想象确定制作什么物体,尽可能不要制作出与刚才老师提供一样的范例作品出来。这样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调动了学生积极展开联想的动力,学生通过看、想才有题材可取,有了题材,就有动手制作的动力,否则会陷入无从下手的局面。学生制作作品时,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在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认识往往是有差异的、不确定的,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操作、交流讨论,把个人的见解告诉别的同学,同时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同时,还会发现一

15、些新知识、新见解,形成创造性的建议,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教学目的。比如剪出纸花喜洋洋一课中,学生先自己剪一个喜欢的物品,初步感知剪纸的方法,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剪一幅作品,充分发挥小组内同学的智慧,共同体验剪纸的快乐。(2)适时、适度、适当指导,促进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适时指导,是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在某一时候或某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的指导,无论是简单或复杂的制作主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指导,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制作任务。比如,在学生进行剪纸活动时,教师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去指导学生,而是先来回巡视学生的制作情况,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的指导。适度指导,是指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只要把握好指导的“度”,才会提高制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才会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爱好和需要,从而提高制作活动的实效性。比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作品过于简单,他们此时想不出在哪方面需要改进了,或想不出更好的主题作品来,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指导。比如有个小组做了一幅海洋世界的作品,做的挺好的,但是只有一个大螃蟹,教师可以提示该学生,海底还有哪些动物呀?旁边添加点什么才更形象、生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