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48068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读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最近,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著,钟启泉译的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得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与我们学校现在深入践行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带着自己问题走进了此书,对以下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1.学校面临的挑战当下,学校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是提升教师的素质,还是提高教学质量,或是其它,我有些茫然。本书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创建学习共同体。何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即“学习社区”。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2、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学生与教师)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2学习共同体的哲学创建学习共同体理论支撑是什么?这是我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创建学习共同学是学校改革的哲学。这种哲学是由三个原理组成的:“公共性”“民主主义”“卓越性”。“公共性”原理意味着,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建设民主主义社会的公共使命而组织起来的。“公共性”原理是由“民主主义”所支撑的。这理所谓的“民主

3、主义”既不是政治性的制度,也不是多数决定的原理。它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人协同生存方式。公共教育的学校的使命在于实现民主主义社会,学校本身必须借助“民主主义”构成社会。因此,学校必须成为个性交响的场所。在这种学校理,学生、教师、校长、家长,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卓越性”指的是学校必须是追求卓越性的场所。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 “学”都必须是卓越的。这里的卓越性并不是指谁比谁优越,而是指无论何等困难条件下都能尽所能追求最高境界。教与学是创造性实践。只有受到不断地追求至高境界“卓越性”的支撑,就一定能够带来丰硕的成果,获

4、得辛劳换来的快乐。在教与学中万万不能降低“卓越性”的旗帜。以上三个原理的要求:“公共性”原理要求,倾听他人的声音,向他人敞开心胸。“民主主义”原理要求,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结成平等关系,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角”,实现各自的权力,承担各自的责任。“卓越性”原理要求,追求至高的境界。对于教师而言,是高举三面旗帜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冲刺与挑战学习”。本书有这样的诺言:这样的学校不是乌托邦的梦呓。把学校建设成为由三个原理“公共性”、“民主主义”和“卓越性”所支撑的“学习共同体”决不是空想。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创建培养所有教师成为专家的学校,

5、不是不可能的。2合作学习的意义所谓的“学习共同体”表现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合作学习”。那么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呢?(1)互学关系与互教关系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沟通是借助差生问话形成的。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施教的。不过一旦差生求援,他们会真诚地做出回应的。这种“若无其事的优势”结成的互学关系,是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基础。书中提出:在学生作业过程中,许多老师指示“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合作学习”是发展不了的。必须改变老师的指令为“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坐的同学”。对于这个观点,我还没有深入的理解好,似乎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2)“合作

6、学习”同“班组学习”、“集体学习”的差别“合作学习”的主体是个人。这一点与我校践行的“个别化”学习相一致。在小组学习中决不强求一体化,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学生思考(我理解这个“思考”就是学习方式)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学生发言当作为个人意见来发表,不同以往的小组代表,可见其学习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我特别支持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合作学习中以不存在领导者为妥,因为它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合作学习的小组最好是由男女生混合的四人组成,也可以三人小组。看来人数太多,人浮于事是不能进行深入学习

7、的。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随意编组,在小学任何学科都可以实施的。小结;学习了此书,我的困惑解决了,由衷地感到本书是我们进行“个别化个性化”教学的加油站。4基于“同僚性”协作本书第三部分是“对校本研修的建言”。其中的“构筑同僚性的校本研修”和“作为学习专家的教师”引起了我的学习兴趣。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校从内部发生变革的最大原动力就在于教师作为专家构筑起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这是本书对于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核心观点。本书还提出“花费了庞大的劳动力编缉、印刷的研究集录,教师会认真阅读吗?”这一点似乎是一些专家都回避或是非常赞成的事,但本书作者恰恰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在校内

8、构筑教师共同学习的同僚性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比什么都有效。”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我是一位很乐于与人交流的人,特别是与同事研究其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因为我相信“1+12”、“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每每就一个问题与同事交流后总能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本书中所说的“同僚性”的校本研修的最朴素的表现吧。这种“研修”的便捷性与草根性也许是最实用与有效的。“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中,教师自身必须从”教育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必须在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专家成长的机会。”如何保障呢?本书所倡导的校本研修,其目的、性质与方式是不周于以往的校本研修的,有什么不同呢?所有教师每年需要一次公开课,积累课例研究经验。必须展开日常的教学研究,必须充实教学后的“反思“。教师的实践研究应当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必须借助这种多样性的交流,促进每一个教师成为专家的成长。只有先成为“学习专家”才能成长为“教育专家”。本书倡导构建学习共同体,它的愿景与改革哲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崭新的教育世界,我们只有去躬身实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