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479244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龙江中学 钟棉龙新世纪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指明了方向。在作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同时以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第二次“全教会”把培养学生的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要求。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呼唤着创造教育,应该看到,新时代已经对我们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的“三一式”教学将被挤下历史舞台。所以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不断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同

3、时,还要求教师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标准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特长,使其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师的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必备前提。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 教师创设的情境。创设怎样的情景,才能够造成学生迫切学习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创设疑虑情境。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拨动思维之弦,激发探索欲望。教

4、学中可通过教师设疑。如教学过程有意留下“漏洞”,让学生产生疑问;解题过程不尽严密,让学生产生疑问;展示学生的存在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还可通过课前让学生自学产生疑问等。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编串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无法解决面前的问题,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内容时,我没有简单地将课本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讲解给学生听,而是改“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特设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伊始,让学生首先简要回忆一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再引导学生讨论

5、:三角形是怎样转化为已学图形来求它的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又是怎样转化为已学图形来求它的面积的?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疏理出“合”(即两个拼起来)与“分”(即割补)两种推导思路。这时,老师出示一个梯形并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要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根据所学的知识、方法,怎样推导它的计算公式呢?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起来,有的说将梯形分成两部分或三部份。趁此火候,我说:“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到底行不行,大家一起试一试。”结果,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均推导出统一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再组织交流,全班学生均掌握了推导方法。在这里,教师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

6、氛,使知识得到了深化和提高,并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3、创设探究情境。探究是学生掌握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生、接受和创新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问题探究的观念,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实际,重视营造探究氛围,要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且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点拨、诱导。例如,在学习了“线段的概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题:数出下列各图中线段的条数,并注意发现数线段的方法和规律。学生们兴趣很高,并很快数出了图 (1)(2)(3)中分别出1、3、6条线段,而

7、对于图(4)(5)就感到较困难,往往出现遗漏与重复现象。这时我及时引导提问:图(3)中有哪六条线段?一位同学回答有:AB、BC、CD、AC、BD、AD。我接着问:你们认真观察这六条线段中有公共端点的分别是哪些?学生很快就得出: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AB、AC、AD;以B为端点的经段有BC、BD;以C为端点的线段有CD。我进一步提问:结合图(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由此学生马上发现了一种“分类线段的方法”。即按顺序分类数出图中以A、B为端点的线段(不重复),再将其相加。运用此种方法,学生很快就数出了图(4)、(5)中分别为10、15条线段,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

8、导学生思考:如果分别将以上各图中按线段从左至右的顺序用数字1、2标出来,你发现图中数字与图中线段条数的关系吗?他们结合图形与前边所得结论,又发现了一种方法各图中所标数字和即为线段的条数。用此方法数线段比前一种方法更省时了。此时,我又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各图中所标数字与各图中端点的个数有联系吗?思考后填写下表。学生们又发现了一种方法只需数出图中端点个数n(n2)的自然数,然后将1到n-1这n-1这个连续自然数相加就是线段的条数。从而比标数相加更简捷。图(1)图(2)图(3)图(4)图(5)端点个数23456N所标数字11,21,2,31,2,3,41,2,3,4,51,2,n-1这时,一个学生突

9、然提出:“老师,当图中端点的个数较多时,如30个,用前边发现的方法数线段仍然较烦,能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我及时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提问:从第三种方法中我们发现,线段的条数与端点的个数密切相关,能否找到端点个数与线段条数间的普遍规律,并将其用端点个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因此问学生在探究上有一定困难,我便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图(2)并思考:(1)图中有几个端点?(2)过每一个端点共有几条线段?(3)线段是否有重复出现?重复的规律是什么?上述思考迅速向学生指明了探究方向。学生通过观察图(2)并积极思考,探究得出:(1)有三个端点A、B、C。(2)过每一个端点都有两条线段(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AB、AC

10、;以B为端点的线段有BA、BC;以C为端点的线段有CB、CA)。(3)每一条线段都有一次重复出现,即同一条线段出现了两次。我引导学生观察其余图形并思考以上问题,注意总结,发现其普遍规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后发现:只要数出图中端点个数n(n2的自然数),则过每一个端点有n-1条线段,且每一条线段都出现了两次。从而迅速写出了用端点n表示线段条数的代数式为 1/2(n1)n。以上练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一步一步地探究,终于发现了数线段的一般规律,再经过学生运算实践,得出这方法数线段比前三种方法都更简捷。这种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他们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能够广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诱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的能力。三、鼓励质疑,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环。质疑,也就是提出疑问。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此,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如果学生们只是认为课本上的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老师说的话就是真理,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群书呆子,永远也成不了大器。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提

12、出疑问的人。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到地上这个简单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这个疑问使他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理”,对世界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可见,学生要想具有创新能力,必须要具备质疑的能力。由于初中生尚处在半思维半幼稚阶段,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有一部分学生虽能质疑,但其疑问要么鸡毛蒜皮,要么不着边际,切不中要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么做:首先要精心组织教学,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寻找知识的疑难之处,巧设疑问,创造出一个恰当的思维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我在与学生一起得出勾股定理后,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师:在ABC中,两边a=3,b=4求c

13、。生:(大部分)c=5。师:为什么?生:根据勾股定理。师:请同学们仔细审题。生:(大部分猛然醒悟,高兴地说)原来题目没有说ABC是直角三角形,只能求c约范围是1c7。师:若增加“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生:(大部分)C=5。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生: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C=90,则C=5;如果B=90则C= = 。师:讨论完整吗?生:(大部分)不完整,还有A=90的情形。师: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生:(几乎异口同声地)不可能有A=90的情形,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而ab所以a不可能是斜边,从而A不可能是直角。师:通过这个例子的练习,大家已明确了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及注意直角三角形中哪一个边是

14、斜边,这对我们今后解题是很有帮助的。这样,通过巧设疑问,诱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如,我在讲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后,鼓励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当k0时,在每一像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这句话,不要在每一象限内这一句话行不行?”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明白,在学习反比例函性质时,一定要注意在“每一个象限内”的限定。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的,教师也要认真对待,切勿置之不理,更不能轻易否定或讥讽挖苦。如:既然21=2,22=4那么23是不是等于6?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对学生的这种联想,教师应给予肯定,加以保护,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总之,创新意识是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数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