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478546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物质的溶解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上海市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樊阿朋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中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中的第一课时内容。溶液作为学生天天见到,却有点熟视无睹的一类分散体系,虽然熟悉但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从化学角度进行过系统的认识和探究。尤其像为什么经常用水作为溶剂及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含义比较含糊。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的溶液知识,特别是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同时利用探究

2、活动,了解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初步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接下来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二)教材的主要内容本课时内容可分三个部分:溶解性的概念、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在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同时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等问题比较模糊,更缺乏系统的整理,

3、特别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各种状态极度缺乏思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从生活中学生溶解物质的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等)的学习作好铺垫。三、教学设计思想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后面学习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本课通过从生活中溶解物质的经验出发,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确立影响物质溶解因素溶质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通过一些列的探究活动,知使学生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在实验中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四、教学目标1、知识

4、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2)初步学会对实验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2)体验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建立溶解性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概念;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

5、究问题;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换方法。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习主题引入【引入】观看“奥妙”广告。奥妙洗衣粉为什么可以除去小熊身上的污渍?生活中同学们应该有很多溶解物质的经验(结合图片)请大家谈谈。如做汤时,既放了盐也放了油,盐消失了而油浮在汤上;衣服上的污渍有的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中容易洗去;泡茶时总是习惯用热水冲泡。这些生活实例,说明什么问题?观看视频,思考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冲冲剂、颜料溶解等等发表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将生活常识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化学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物质的溶解性【讲述】溶解性概念:

6、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板书】一、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设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测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归纳】 分析学生猜想,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探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探究一】 与溶质的性质有关活动1 “蔗糖PK熟石灰”溶解性:引导学生意识到设计实验时需控制一定的条件。控制的变量:温度、溶剂(相同)探究的变量:溶质种类(不同)实验设计:保持室温,取相同体积的水,分别放入等质量的蔗糖和食盐。观察溶解情况。【思考】均全部溶解是否能达到探究的目的?如何进一步探究?【探究二】 与溶剂的性质有关小组活动:利用实验桌上的药品和实

7、验1控制放量方法,设计实验。设问如何控制条件?控制的变量:温度、溶质(相同)探究的变量:溶剂种类(不同)实验设计,交流方案:(3种)方案1:将等质量的碘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酒精和水中。方案2:将等质量的KNO3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酒精和水中。【学生实验】各小组根据完善后的方案,完成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探究三】 与温度有关控制的变量:溶质、溶剂(相同)探究的变量:温度(不同)【实验二】把10g硝酸钾加入10ml水中,充分振荡后,再给试管加热。实验结束后,将该溶液倒入蒸发皿中)【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到什么结论?(根据探究情况逐一归纳。)【结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

8、、溶剂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提出假设。1. 溶质性质2. 溶剂性质3. 温度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通过PK的“公平、公正”原则,认识到探究过程中需运用控制变量法。请两名代表完成实验。学生进一步思考、设计设计方案。 (继续加等质量的各溶质)思考,讨论:提出进一步方案。小组讨论:交流、完善。各小组讨论交流,设计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如何控制变量。完善实验方案。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条件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知道化学研究中也可用控制变量法。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9、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进一步认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使学生经历:“部分溶全溶析出固体”的过程。感受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体验成功的喜悦。饱和溶与不饱和溶液【视频】在水中不断的加糖,水真的会变得越来越甜吗?【讲述】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不完善的概念)【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问题1】饱和溶液在任何条件下都是饱和的吗?【问题2】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物质吗?【演示实验】向实验一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

10、定量的溶剂中,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结论】(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当温度确定、溶剂的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设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呢? 【展示】盛有KNO3溶液的A、B溶液,其中A试管中有晶体析出,B中无晶体析出。【问题】请判断哪个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的?【追问】那么B烧杯呢?如何证明B中溶液是否饱和?【小结】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问题】如何使A试管底部的硝酸钾晶体继续溶解呢?【追问】那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板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1、的相互转化?根据前面的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不会。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是有限的,初步认识饱和溶液的定义。思考,完善定义。加深对饱和溶液的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解的认识。思考,猜测。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变红了。学生惊叹!进一步完善饱和溶液定义。形成完整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强调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某种”。观察,思考。回答:A中溶液一定饱和。B溶液可能饱也可能不饱和。继续向B加KNO3固体看是否能继续溶解。思考、讨论。回答:升温或增加溶剂。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升温、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通过观察与思

12、考,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强化饱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为以后溶解度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使学生自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途径。课堂总结【总结】一份探索,一份收获,一启迪,不知这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通过实验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还有疑问?【结束语】今天让老师见识到了我们洋思中学的风采,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更多的问题。思考、回答、补充指导学生分析课堂出现的问题,物质的溶解性是否与“颗粒的大小”或“溶剂的质量”有关,引导学生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