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47582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2011年6月5日目 录一、水质调控技术二、科学投喂技术三、病害防控技术四、苗种补放技术五、抗旱管理技术一、水质调控技术1、合理和节约用水,保障重点水面用水。(1)科学调度渔业用水,协调解决各行业用水矛盾。对于兼有灌溉功能的池塘和小型水库,要积极协调好渔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制定科学的用水调度方案,必要时确定最低水位线,避免多重损失;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过塘水”,即先水过塘、再灌溉农田的办法,科学调配、充分利用有效的水资源。(2)加强养殖用水调剂,保障生产正常开展。干旱引发池塘水体蒸发,造成养殖密度增大,水质恶化,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

2、影响。一是要保障养殖用水。采取筑坝蓄水、疏浚沟渠、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度渔业生产用水,满足养殖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一塘一井”办法,保证渔业生产正常进行。(3)本着科学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原则,适当减少换水频率,提高水的利用率。对水源条件较好的养殖地段,做好池塘蓄水工作,保持较大的水容量。(4)搞好池塘、养鱼稻田的渗漏检查和维修工作,发现渗漏情况及时进行修闸堵漏,减少水的浪费。(5)修复、添置提灌设施,确保必要供水顺畅。(6)要优先保证亲鱼和鱼种池塘的用水。旱情严重的地方,应采取并塘或转移的方法,保存亲鱼和鱼种。并塘或转移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尽可能减轻

3、对鱼体的损伤。运输时,尽量选择在傍晚进行。2、想方设法增加池塘蓄水量,保障养殖生产。(1)有条件的地方还需要采取临时性打小型机井提水,组织排灌机械,加注新水,缓解供水矛盾。(2)加深池塘水位,以改善水质、降低水温与水体载鱼量。(3)如不能加水,则协调养殖户之间的关系,对即将干枯的池塘,将苗种集中转移到水源较好的池塘暂养,待旱情解除后再放回原塘饲养。(4)网箱养殖区将网箱移至较深水域。3、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加强水质调控。(1)控制水位。高温季节易出现水温分层、水质恶化现象。故要将水位控制在1.21.5米,既有合适的水温,又可稳定水质。(2)干旱时期,旱灾未解除前,减少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杂物

4、,保持养殖水体环境良好,减少施肥量,保持良好的水质。(3)干旱期要清除池内漂浮物,将未腐烂的杂质捞起,以免引起水质恶化。(4)切忌池塘内堆积绿肥和施用人畜粪尿、各种饼肥等高效有机肥。(5)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池水的蒸发严重,所以应保证池水溶氧充足,及时开启增氧机。遇阵雨或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防止发生泛塘。(6)采用生石灰调节和改善水质。可每隔10-15天,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7)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条件好的地方,可施用EM菌、活水宝、光合细菌、底改净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8)采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和降低水温。外来水源有限的池塘

5、,在保证基本养殖水位的前提下,可利用池塘面积的10%左右的水面设置浮床,移植种植红菱、水浮莲、水葫芦、空心菜等浮性植物,以净化水质和降低池水温度。(9)备好增氧粉等急救物资,可以在发生严重缺氧浮头、意外停电等情况使用。(10)加强夜间的巡塘观察,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雷阵雨强降温、强对流可能对养殖鱼类引起泛池要做好充分准备。二、科学投喂技术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养殖效益的高低,饵料系数是关键因素之一。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费用约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饲料的正确使用及效果,将在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使用饲料的成本,以较低的饵料系数取得较高的产量,才能取

6、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今年干旱的反常气候,许多地方缺少水源,鱼类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因此我们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投喂饲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1、选择优质饲料投喂高质量稳定性好的配合饲料,不投劣质和冰鲜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满足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粗纤维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需要。特别注重蛋白质营养,对于配合饲料来说,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适当投喂精料,增加蛋白质营养。2、 合理投饲旱灾未解除前,减少投喂量,加强有氧投喂策略,干旱期间的日投喂量应为正常投喂的70%

7、-80%左右;调整投喂技术,做到早晚各投喂一次,并采用8分饱食投喂方法,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因饲料浪费造成水质污染,保持水质清洁;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残饵,保持养殖水体环境良好。3、加强饲养管理要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要坚持“看水温、看水质、看大气、看摄食”的“四看”投饵方法,加强饲养管理。一是掌握投喂标准,高温期,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24,但应防止剩料。二是区别养殖种类。 合理放养密度,不同种类的鱼,在干旱期间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喂量与投饵料品种也应有区别。三是把握吃食时间。干旱期间原则上以喂七成饱为佳。选择定点投喂观察,一般以投喂后1小时

8、2小时吃食情况而定。1小时内吃完表明要加料,2小时还没吃完,要适当减量。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吃食时间突然减短至2小时,说明鱼体已增重,应调整投喂标准。四是观看池塘水色。一般肥水呈油绿色或黄褐色,上午水色较淡,下午渐浓。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表明肥度适中,可进行正常投喂;透明度大于40厘米时,水质太瘦应增加投饲量;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水质过肥,应停止或减少投饵。水质偏酸(pH值在6 . 5以下)应酌量少投饲, 同时每亩水面用2 0 千克生石灰化水全塘泼洒, 将偏酸水质调到微碱性(pH值在7以上)。五是注意合理操作。投喂注意不可将饲料一次性倒入池中,以免营养成分溶解散失而造成浪费或

9、败坏水质。投喂饲料及驯化时应把握“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投喂量,少量多次,以提高投喂效果。在阴天及梅雨季节等低溶氧时期尽量少投喂或不投喂,以防止泛塘或浪费饲料。六是注意天气变化 鱼类饲料投喂也应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鱼类生长期内天气正常,每日投喂两次,一般是上午8-9时, 下午4-5时各投喂一次;天气晴好,应多投饲,阴雨天少投,大暴雨时不投,天气闷热、气压低及雷电大雨时不投。七是加强巡塘,观察鱼体生长情况。在每天早晚巡塘时, 要仔细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如有轻微浮头,应减少投饲量;如严重浮头,应停止投喂并及时采取加注新水和增氧措施。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调整投饲数量,发现鱼类生长没有达到应有的

10、规格或则个体悬殊较大,应及时调整增加投喂量,补充营养确保其正常生长。三、病害防控技术由于今年干旱,造成养殖池塘水位低,养殖品种密度加大,鱼类相互之间相互感染病原的机率增加,就会引起鱼类抗应激能力下降,造成鱼类抗病能力降低,一旦发生病害,传染速度就会加快,因此要特别防止爆发性鱼病的发生。现在的鱼病工作一定要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鱼类因病死亡,保证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而且鱼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因,它是鱼体、病原体和生活环境三者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体现,因此预防鱼病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考虑,而要从三方面着手,既要注意消灭传染病

11、的来源,尽可能切断传染和侵袭途径,又要提高鱼体的抗病力,还要改善生活环境,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防病效果。因此,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必需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并实施营养素(含营养素药物)和有益微生物成为优势种群的调控技术管理,才能使之有利于增强鱼类的抗病力而健康成长,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才能达到病害防控、严防病害爆发的技术要求。1、加强日常管理干旱期间,是鱼类病害高发期,各养殖户要坚持每日数次巡塘,注重日常管理,密切观察养殖品种的变化,发现问题,正确应对,巧妙渡过干旱高温期,减少旱灾损失。在每日巡塘中应注意观察鱼群的活动和吃食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及时进行鱼病检查和相应的治疗。

12、同时,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定期对养殖水体泼洒生石灰、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增强鱼类抗应激能力,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避免造成养殖水体不稳定,对养殖鱼类造成新的应激。2、加强应激管理应激(胁迫、紧迫)管理本身是健康养成最核心的技术,在干旱期间更应加强应激管理。爆发性鱼类疾病一般都出现在环境恶变,出现应激之后,特别是水质不稳定(水质发生变化)、气候环境很差、酸碱度变化大及温差大等应激强度较大时,养殖鱼类最容易感染病患。其具体方法可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150-250克/亩)、葡萄糖(2-3公斤/亩.米水深)、黄芪多糖(100克/亩),以增强养殖鱼类的抗应激能力。并在泼洒

13、这些后4-6小时,应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进行消毒(需注意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问题),扑杀细菌和病毒,双管齐下方能最有效控制水产养殖鱼类疾病的爆发。3、加强增氧措施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污物积累使池塘底部异养菌成为优势菌群,引起池塘底部严重缺氧,进而造成亚硝酸盐、氨氮因氧化不完全而蓄积(发生中毒),二是池底缺氧最严重的后果是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恶性增殖,兼之缺氧已经显著降低了养殖鱼类的免疫力,这样就极容易爆发疾病。为了把底部污物存量降至最低,溶氧必须达到足够高,以实现驱除、氧化分解,并为生物降解污物提供广泛接触的条件,其中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改善水体循环,消除底部缺氧,其方法是使用底层增氧机和在天气闷

14、热、下雨天及平时晚上12-1点全池泼洒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200-300克/亩。4、干旱期间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危机管理在干旱期间养殖鱼类的养殖过程中,必须实施危机管理,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实施营养素(含营养素药物)和有益微生物成为优势种群的调控技术,使之有利于增强养殖鱼类体质的抗病力而健康成长,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增殖。环境恶变是养殖业最危险的敌人,通常在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季节池塘最容易缺氧引起致病菌的大量增殖而爆发疾病。对于病原体(细菌、病毒)爆发的条件是缺氧(低溶氧)和底质污物蓄积(提供病原体营养和病原体),水体载菌(毒)量偏高,对养殖鱼类产生应激引起低抗力下降。对

15、于这些因素我们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养殖经验,提前实施危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1)拌喂优质稳定VC(1-2克/公斤饲料),增强养殖鱼类抗病和抗应激能力;(2)增加池底溶氧(半夜使用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增氧剂200-250克/亩),利于增强养殖鱼类活力,不利于细菌(如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增殖;(3)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以杀灭细菌和病毒,有利于保持水质稳定,这是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4)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降低病原菌的营养供给;(5)若养殖鱼类发生病害应立即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200克/亩),以提高养殖鱼类的抗应激能力,有利于养殖鱼类的健康恢复和发挥消毒剂的消毒效果;(6)如果使用好氧的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改良水质,需注意在使用微生物制剂前天晚上每亩用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并在使用前3-4小时使用一次快速增氧剂并持续开动增氧机,有利于发挥好氧微生物制剂的功效,达到改良养殖水质的效果。四、苗种补放技术苗种是水产养殖的基础,持续干旱影响水产亲本和苗种生产,造成苗种供应不足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渔业生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干旱困扰苗种生产,种苗供应不足。春季是苗种繁殖的季节,由于早春缺水,亲鱼培育过程中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