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西地平线上.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472584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 西地平线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7 西地平线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7 西地平线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7 西地平线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 西地平线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西地平线上.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西地平线上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3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3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

2、、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板书课题)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

3、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二、文本研习1、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4、, 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2、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次落日 地点:

5、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注意几个词: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 倚树拍照联想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明确: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

6、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是否恰当? 明确: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

7、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总结: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

8、着红光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明确: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明确: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

9、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拓展思考: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 探讨: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明确: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总结: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是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

10、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三、小结: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

11、、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板书设计:西地平线上 总写: 世间有大美 景? 颜色: 形态: 侧面烘托: 历史文化: 第一次 春联的红 勒勒车轮 惊呆 左公柳 分写: 第二次 灰白血红 硬币 遗忘 我心永恒 一轮 脸上的红光 罗曼罗兰 第三次 热烈的红 躲在背后 惊骇 匈奴外迁 炫目 挥舞魔杖 向红光走去 成吉思汗 总写: 世间有大美 情!【教学反思】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