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472325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唐代方镇幕府制度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围绕幕府僚佐职位的设置、职掌,以及僚佐的出任者来展开的,研究的时段也主要集中唐后期。石XX先生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则不仅勾勒了幕府僚佐职位的设置,而且具体研究了僚佐的辟署、迁转;研究的时段也囊括了有唐一代;同时还将研究的问题扩大到了幕府辟署与唐代的关系等方面。全书共分八章,除 第一章属溯源外,其馀主要内容则正是以上三个方面,即幕府僚佐的设置、僚佐的辟署及迁转、幕府辟署与唐代政治社会的关系。可以说,本书的系统性、完整性是以往的研究成果所不具备的。下面,我们就围绕 (一)研究内容的深度和贡献,

2、(二)史料运用、章节结构及叙述方式、学术规范等方面,对本书作一简要评述。一本书第二、三、五章分别对唐前期行军幕府僚佐、开元天宝时期的边地方镇幕府僚佐和唐后期的方镇幕府僚佐进行了考察,主要是围绕幕府体制(包括府主的名号和僚佐职位的设置)、僚佐的辟署和迁转(在叙述唐后期方镇幕府僚佐时,虽然将对辟署对象的限令单列一节,但实际这仍属辟署的内容;而对僚佐员额的限制也可归入幕府体制之中)等内容展开的。这一大部分内容,不仅是全书的重点,而且在我看来也是最有心得和贡献的部分。关于幕府僚佐辟署制度的研究,颇见深度。对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的变化”的勾勒和分析(第127142页),已超出了单纯考证罗列僚佐

3、出任者的范围。唐XX对应辟入幕者有些相关的规定,并非任由府主随意辟署,这是过去的研究著作已经注意并指出的现象,但是,这种规定前后是否有变化?变化的过程如何?实际情况又怎样?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勾勒,从而将幕府僚佐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在关于辟署制度的研究中,对作为使职差遣的僚佐与其朝衔、地方官衔、宪衔之间的关系还可深入;这其中既有职事官官阶化的趋势,也有方镇与地方,特别是与治所州郡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幕府僚佐迁转的研究中(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四节),将其迁转分作两个部分,一是幕府内部幕职的迁转,另一个是由幕职而参与朝廷的铨选(即出任朝官或地方官)。前者迁转的前提是幕职存在着

4、高低等级,这一点不难理解;而则将此等级大致划为几个层次,即开天时期的上佐和下僚(第143页),唐后期僚佐的四个层次(第277页)。这不仅让我们具体知道了他们在幕府中的迁转途径,而且还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幕府的结构。对由幕职参与朝廷的铨选的论述,则更有意义。如开天时期幕职与朝官之间的流动,指出大部分入幕的朝官是朝廷闲散卑官,而幕职入朝出任的却是清望近要之官(第147页)。这样的研究,不仅告诉了我们的一个结论,更重要是能启发研究者进一步作深入的探讨一部著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怎样的结论,而且更在于它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的启发。另外,还指出幕职兼任地方官,或者将地方官直接辟署入幕的情况。当然,

5、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这种兼任仅发生治所郡,还是也出现支郡?如两种情况均有,则哪种情况更多?这种兼职情况在不同的方镇之间是否也有所不同?等等。过去的幕府僚佐研究,主要侧重唐后期,则将唐后期的方镇幕府和唐前期的行军幕府、边地节度使幕府联系起来,作一体考察,强调了唐后期方镇幕府的渊源。这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唐代幕府有很大帮助。以上关于幕府僚佐辟署制度和僚佐迁转的探讨,将唐代幕府制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也正因为如此,称“幕府制度”才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构成全书的另一个大部分,是第六至八章关于幕府辟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研究。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拓展了研究面,而且为深化幕府研究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6、这反映了的学术眼光。但是,从整体上说,这一部分主要是罗列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以及属于这些现象的许多事例,研究缺乏深度。 第六章第一节是对唐代铨选和使职差遣的概述,我们唐书选举志和引用的陈XX先生的论着中即可得知。第二节是对幕府得才原因的分析,但这些原因不仅唐代幕府如此,历代只要有辟举权者莫不如此,甚至适合今天的召聘制。第三节关于辟署制度在人才历练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是再次叙述了幕府僚佐的职掌,而其结论(因为参与了事务,所以得到了历练)更属意料中事。第四节是将有关辟署的议论分类汇集到了一起,不知通过这样的列举要说明什么;而最后一小节更不属“议论”,不知何以置此。 第七章第一节告诉我们府主与僚属之间是

7、由“礼”来维系的,这种宾主关系“明朗化和强烈化是在肃代之际”(第379页)。这个时代的划分是有意义的,可惜接下去并没有勾勒这个明朗化、强烈化的过程,更没有进行论证,而是列举了府主礼聘、礼遣、违礼与非礼等方面的例子。第二节主要谈宾主关系与朝廷党争,这个“过去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第398页)。但的研究是府主与僚佐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还了造成这种密切关系的原因),他们同朝为官,结为朋党就在所难免。这样的分析恐不能算是深入。其实,府主与僚佐关系的密切,最重要的原因是府主对僚佐在升迁上的作用,这一点在总结其关系密切的 第五条原因时已有言及(第408410页),而卢XX以徐州XX为例所作的府主对僚佐升迁的

8、个案分析和论证,更具参考价值(中晚唐藩镇文职幕僚职位的探讨,载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本节第三小节揭示了僚佐对府主的所谓忠诚;这个现象很有意义,虽然未能深入讨论。第三节则列举了一系列与僚佐有关的政治现象,如在对待中央的态度上,当府主与中央对立时,有的僚佐站在府主一边,有的则站在中央一边。作为特殊情况的河北XX,僚佐成了府主的羽翼与帮凶;即使如此,也不乏忠贞之士,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与分裂势力作斗争。在监军使与府主之间,僚佐站在府主一边,同时也有节帅与宦官勾结,陷害僚佐的现象。在唐后期的方镇动乱中,僚佐往往是受害者。遗憾的是,这些现象并非第一次被揭示出来。有些

9、结论则似是而非,如关于僚佐对中央的态度,指出有些人与朝廷离心离德,支持府主跋扈,而大多数人则拥护中央(第463页、520页)。这个结论就没有意义,因为大多数的藩镇是听命中央的,因此表现在数量上,大多数的僚佐也是站在中央一边的。谈到方镇跋扈乃至叛乱时,说总有一部分人支持节帅叛乱,同时也有另一部分人坚定地站在朝廷立场上(第434445页),这样的结论,意义不大。 第八章,在所归纳的士人入幕的原因中,第一“谋取功勋,报效国家”、第二“功名与出路”两点,人所共知;第三点“幕府为要津”, 第五章第四节关于幕府僚佐的迁转已有论述;第四点关于幕府僚佐的待遇,最有意义,只是对近来有关成果注意不多(所引陈XX先生之文,虽属经典之论,但晚近成果却已有深化)。第二节指出并非所有士人都愿入幕的现象,对我们认识方镇辟署对士人的影响颇有意义。另外, 第四章用大量的篇幅罗列府主及其僚佐的担任者,似乎并未展开研究。在制度史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有追本溯源的嗜好,往往言必称商周,引必及周礼。但是,上古所出现的或周礼所记载的这个东西,未必即所要论述的后代的那个东西。即使是同一东西,对所要论述的也未必有多大意义。这正如人或许是从猿变来的,但我们在对“人”进行认识时,未必每项研究都非追溯到人所由来的猿的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