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12].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470988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蛇者说[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捕蛇者说[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捕蛇者说[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捕蛇者说[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捕蛇者说[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蛇者说[1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捕蛇者说迟营一中 陈义磊学习目标:1、了解柳宗元;培养理解并翻译课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蒋氏一家的悲惨遭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4、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2、体会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2、二、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啮(ni) 腊(x) 挛(lun)踠(wn) 瘘(lu) 疠(l) 嗣(s) 几(ji)死者数(shu)矣 莅(l) 蹙(c) 殚(dn) 踣(b) 死者相藉(ji) 曩(nng) 隳(hu) 恂(xn) 缶(fu) 谨食(s)之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合作交流(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二)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比一比,看看谁更快?)(三)文言知识积累(1)实词总结为: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好像。“貌若甚戚者”。 你。“若毒之乎?” 观人风者得焉”观: 看。“今以蒋

3、氏观之”。 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食: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通“饲”,喂养。“谨食之”。 (2)虚词总结之: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毒)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表并列。“黑质而白章”。 啮人,无御之者”。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表递进,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表转折,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

4、。“号呼而转徙”。表目的,来,用来。“故为之(3)重点句子翻译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译: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应交纳的税收。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译: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多次差点儿死掉。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译:你怨恨这件事吗?我打算把这事告诉给管政事的人,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译: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遭受的

5、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的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译:(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饥饿口渴劳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互相压着。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译:凶暴的差役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不要说人了。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

6、得焉。译:因此为了这事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一、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写异蛇之异的?从蛇的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来突出异蛇之异。2、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利”指的是以捕蛇抵当赋税,“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答: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为自己所“专

7、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 第二次: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两次“悲” 第一次: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 第二次: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原句: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衬托赋敛之毒。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合作探究1、当听到“余将告知莅事

8、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不得不道出难言之隐。“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也是他“大戚,迂然出涕”的原因。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横行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明确: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

9、。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三、师生交流课文内容 1、文章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可分二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在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层(“其始”到段末):叙述捕蛇来由。永之人争奔与蛇毒形成对比,要害是“当其租人”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第二部分(2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世专利,使

10、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作者既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则蒋氏不能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而吾以捕蛇独存”):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第二层(“悍吏之来吾乡”到段末):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索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

11、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开头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接着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2、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四、课文的写作特点小结1、文章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先叙后议,篇末点题。中心是写赋

12、敛之毒甚于毒蛇,一个毒字,贯串全文。全文由叙事写起,因事而生感,由感而发议,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说服力很强。2、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反衬: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对比:(1)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2)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3)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3、语言精练。极富文彩。对偶句的精彩(找出文中的对偶句)五、课堂小结:捕蛇者说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叙述了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了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的。前人评论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