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46981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概述】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确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积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以侵及部分结肠和全结肠,临床上主要症状为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左下腹部压痛和里急后重感为主要症状,若本病在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肠道以外疾病,例如:肝损害、关节炎、皮肤病、心肌病变、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和内分泌疾病,其特点:本病一般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容易反复发作。本病以20-40岁年龄者居多,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中医学则认为本病一般分为“痢疾”和“泄泻”两大类。【病因病理】一、西医的病因病理(一)、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和下列几种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通过研究表明:和遗传因素息息相关。2、过敏因

2、素 特别是牛奶制品。3、感染因素 与肠道感染有关系,如腹泻、痢疾等。4、自身免疫因素 例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二)病理 结肠粘膜常有炎症性改变,集中在粘膜层粘膜下层更有甚者炎症可累及肌层浆膜层,其病变分布直肠和乙状结肠。据统计可达98%。一、 中医的病因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症状变化多样,故对患本病的人是很难统一,概括来讲:实属“久泻”、“痢疾”、“肠风”、“脏毒”。一般病因为:感受暑热寒湿,内伤饮食生冷,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下注大肠,湿浊蕴结,胃肠脏腑不利,气血凝滞,血瘀夹湿伤及肠络出血,壅而为脓,粘湿不尽而利下粪冻,是为病实,多表现为腹痛、便利黏液脓血,里急后重之症,

3、故被认为属“痢疾”。由于脾虚不能胜湿,肝强脾弱,脾失运化,湿从内生,直趋大肠,是为病虚,多表现为大便溏薄,粪粘质烂,黏液多白,腹痛及坠胀不重,故被认为属“泄泻”。【临床表现】1.起病多数病例起病缓慢,急性爆发者较少。一般因为饮食不当,受凉感冒,月经周期,胃肠道感染者病情均加重。2.主要症状 大便性状异常,脓血便,腹痛,发热和消瘦,腹部肿块,肠曲和腹部压痛。3.大便性状异常 可由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改变。4.腹部疼痛 多为轻度中度痉挛性疼痛,多为左下腹部重度病例多为持续性腹部局部压痛,可触及肠曲和肿块,一般活动性,重度炎症患者可伴有发热、心率加速、消瘦、衰弱、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和心电质紊乱。【治疗

4、】一、 西医治疗由于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病情反复发作,合并症较多,至今内科治疗只能缓解病情,控制发作。典型病例,肠道慢性症痊愈者少,尤其是病理组织学上痊愈困难。(一)、一般治疗除稳定患者精神状态,应鼓励患者坚定治病信心,保持正常饮食习惯,适当注意正常营养,少吃能引起腹部绞痛和腹泻的食品。例如:咖啡、酒类、果实外皮、干果、种子食物,玉米、白薯。比较容易引起肠道过敏的食品,例如:海鱼、海蟹等。再则特别注意少进脂油性食品,注意卧床休息,要避免使用容易损伤肠道的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二)、药物治疗1.对症治疗精神安定药物腹痛 如:阿托品、普鲁本辛、654-1、654-2.严重腹泻:洛哌胺、蒙脱

5、石散便血 如:安络血2.5-5.0mg 3次日,云南白药0.5g贫血 输入全血2.抗生素用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3.甲硝达唑(灭滴灵)4.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40-60mg,分次口服,控制后改为15mg日,维持口服并渐减量使用半年后停药、氢化可的松200-300mg日半琥珀酸钠氢考200-300mg日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大肠一般病情:可用清化湿热导滞解毒,方取芍药汤、白头翁汤加减。 附:芍药汤:芍药15g 木香9g 当归10g 川黄连9g 甘草9g 大黄10g 黄芩9g 肉桂3g,水煎服。 白头翁汤:白头翁12g 木香9g 秦皮10g 川黄连12g

6、黄芩12g 黄柏12g官桂3g 槟榔12g,水煎服。病情较重者:湿热毒邪壅滞肠络者应清热利湿,解毒治血消肿止痛,方用仙方活命饮、白头翁汤加减。 附:仙方活命饮:金银花12g 白芷10g 川贝母12g 防风12g 赤芍药12g 当归尾16g生甘草16g 皂角刺12g 川山甲10g 天花粉12g 乳香3g 没药3g 陈皮10g,水煎服。2.寒热错杂证宜用寒热并调、邪正兼顾,方用乌梅汤加减。 附:乌梅汤:乌梅12g 细辛3g 干姜9g 川黄连12g 当归12g 附子6g 蜀椒3g 桂枝10g 人参9g 黄柏12g,水煎服。3.肝旺脾虚证宜用抑肝扶脾解郁之法,方用四逆散、痛泻要方 附:四逆散:制附子6

7、g 干姜6g 炙甘草10g 水煎服。 痛泻要方:炒白术10g 炒山药10g 陈皮9g 防风9g,水煎服。4.脾胃虚弱型宜用健补脾胃,方用参苓白术散;若兼寒者可用温中散寒 健脾化湿 方用理中汤;若大肠湿热余邪者,宜温中化湿,方用理中汤,加川黄连、赤芍、地榆、木香等;若兼有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葛根、山药。 附:参苓白术散:人参10g 甘草12g 干姜9g 白术10g,水煎服。 理中汤:人参10g 茯苓12g 甘草9g 白扁豆12g 陈皮12g 山药12g 莲子肉12g薏苡仁12g 砂仁10g 桔梗9g,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黄芪12g 甘草10g 人参12g 当归16g 陈皮12g 升麻9g

8、 柴胡10g白术12g,水煎服。5.脾肾两虚者对痢下赤白者四神丸加味、桃花汤加味。 附:四神丸:肉豆蔻12g 补骨脂12g 五味子12g 吴茱萸10g 生姜9g 大枣9g,水煎服。 桃花汤:赤石脂12g 干姜9g 粳米12g,水煎服。(二)、中药使用原则由于本病经常有脓血便和粘液便、里急后重、腹痛和发热等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湿热蕴结,余邪不尽,热伤血络,热毒结聚等症,故常在辩证方药基本上使用,清热、燥湿、活血及解毒的中草药均能收到一定的功效,经常使用的药物具有:1.清热解毒药:金银花20g 败酱草30g 连翘20g 青黛12g 蒲公英20g 鱼腥草30g 白头翁12g 朱砂七9g 蜈蚣七9g

9、 野菊花20g 千里光10g 白花蛇舌草30g 半枝莲30g2.清热燥湿药: 黄芩16g 黄连16g 黄柏16g 秦皮12g 虎杖12g 孩儿茶12g 茗参20g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12g 元参12g 牡丹皮9g 赤芍药12g 犀角2g4.理血止血药: 白芨12g 大蓟12g 小蓟12g 槐花20g 侧柏叶12g 三七12g 云南白药6g5.理血祛瘀药:丹参12g 没药12g 血竭6g6.外用消肿止痛解毒生肌药: 冰片3g 硼砂3g 炉甘石3g 象皮12g 蟾酥3g 珍珠粉3g 可加用生理盐水保持灌肠7.涩肠止泻药: 赤石脂12g 禹余粮12g 芡实12g 龙骨12g 牡蛎12g明矾10g

10、五倍子10g 石榴皮30g 河子肉20g 乌梅12g 罂粟壳3g(灌肠疗法和局部用药)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诸药直达病所,主要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为基础方。湿热证处方:白头翁20g 菊花20g 蒲公英30g 黄连20g血瘀肠络证处方:上述药物可加用丹皮12g 白芨16g 槐花20g 三七12g 血竭12g 云南白药12g固定灌肠1号方: 川黄连20g 黄柏20g 栀子12g 五倍子12g 明矾12g固定灌肠2号方明矾12g 苍术15g 若参20g 槐花20g 大黄20g固定灌肠3号方:青黛12g 黄柏12g 孩儿茶12g 珍珠粉12g 明矾12g固定灌肠4号方: 锡类散2g 云南白药2

11、g 白芨12g(三)、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2.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基本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3.无效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无改善和无明显改善。有人临床报道:一、 口服1号方和保留灌肠1号方口服1号方(大肠湿热型) 茯苓12g 白术12g 白头翁12g 青皮12g 陈皮12g 枳实12g黄柏12g 丹参12g灌肠1号方(大肠湿热型)败酱草20g 黄柏12g 地榆炭12g 大黄炭12g 防风10g 丹参12g 木香9g二、口服2号方和保留灌肠2号方口服2号方(肝脾不和型)白术12g 茯苓12g 陈皮12g 柴胡9g 丹参12g 木香9g防风12g 黄芪12g灌肠2号方 乌贼骨12g 白及12g 地榆炭20g 炒黄柏20g 五倍子20g三、口服3号方和3号方灌肠(脾肾两虚型)口服3号方茯苓12g 白术12g 黄芪12g 地榆炭20g 黄柏炭12g 丹参12g 木香9g 白及12g 五味子12g 补骨脂12g灌肠3号方制乳没16g 龙骨20g 五倍子20g 地榆炭20g 木香10g川黄柏16g 白芨16g 方茯苓12g 补骨脂12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