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460852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弦定理》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弦定理教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章L1.1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二、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基本初等

2、函数n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并推证正弦定理。会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正弦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猜想,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化未知为已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

3、、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了解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不唯一。五、学法与教法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勺=:7,sinJsmzsm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培养学生“会观察”、“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教法:运用“发现问题一自主

4、探究一尝试指导一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1)新课引入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4)巩固练习一深化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六、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两点间A、C的距离55m,ZACB=60,NBAC=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理清题意,研究设计方案,并画出图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实质是:巳知aABC

5、中NA、NC和AC长度,求AB距离.即:巳知三角形中两角及其夹边,求其它边新知探究L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的准确量化的表示呢?2.解决问题:回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A=-,sinB=,sinC=locc经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abc=,sinAsinBsinC问题1:这个结论在任意三角形中还成立吗?(引导学生首先分为两种情况,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按照化未知为巳知的思路,构造直角三角形完成证明。)当A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ds

6、in6,C)=Z?sinAo由此,得sin月 sinB ,同理可得c _ bsinC sinB故有sinA sing sinC由此,得同理可得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当A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作AB边上的高,交AB的延长线于点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CD=asinACBD=asinZABC,CD=bsinAoa_bsinJsinZABC9c_bsinCsinZABC故有a_b_csin/1sin/ABCsinC由可知,在AABC中,=成立.sinAsinnsine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a_b_csinnsin5sinC.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

7、究的一正弦定理思考:你还有其它方法证明正弦定理吗?(由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SaabcF-sinC=acsinB=hesinA222两边同除以9儿即得:三二上二,7T2sinAsinBsinC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NA=ND,_l_=,_=cz)=2RsinAsinD同理=2R,=2RsinBsinC证明三:(向量法)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正由AC+CB-AB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得+=前贝UjAC+jCB=jAB:.JAC|cos90+|JCB|cos(900-C)=|J|AB|cos(900-A)asinC=csinA/.=sinAsinCsin C sin

8、 B同理,若过c作垂直于而得: a_b_c -。sinAsinBsinC正弦定理:=上二_=2R(R是A48c外接圆的半径)sinAsinBsinC变形:a:b:c=sinA:sinZ?:sinC,接着给出解三角形的概念: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问题2:你能否从方程的角度分析一下,解三角形需要已知三角形中的几个元素?问题3:我们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

9、其他的边和角。3.应用定理:例1.应用正弦定理解决提出的求河岸两侧两点间距离问题.题目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给出解决方法例2.(1)在AA8C中,/?=6,8=60,。=1,求”和4。.(2)在AABC中,c=A=45,a=2,求力和5,C.解:(1),b _ c* sin B sinCsinC =csin B _ lx sin 60 _ 1b 73=2c,B=60。C180)(2)aCsinCcsinA、另xsin4505sinAsinCa22vcsinAasinCsin600,当C=120时,B=15j9=-6sin15-=V3-1sinCsin60.人=6+1,8=75,。=60或=遥

10、一1,8=15,。=120变式训练:根据巳知条件,求解三角形仪二屈力=后X4=45。(2)=JI,b=心,乙4二45。(3注=歪力=后Z4=45。3七、课堂小结:(学生发言,互相补充,老师评价.)1 .用三种方法证明了正弦定理:(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3)外接圆法2 .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八、布置作业:1 .思考:巳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可能有几种?试从理论上说明.2.Pio.习题1.LA组:1,2.九、教学反思:本设计通

11、过解斜三角形的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将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出正弦定理,思路自然,学生乐于接受。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进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是否还成立?将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氛围,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探索得出新结论,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对如何运用定理解决问题也是跃跃欲试,在课堂小结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互相评价,最终得到完善的答案.这样做,可以锹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一个人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对于培养意志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点感悟: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