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 山 界[47]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 老 山 界[47]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老 山 界陆定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一、 课堂导入 播放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音频红军长征经过千山万水,一般读者往往只知道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之类,却不大知道还有个老山界。毛泽东七律诗长征有“五逶迤腾细浪”一句,从此“五岭
2、”扬名天下。老山界在地图上叫越城岭,越城岭是“五岭”之一,“山峦重叠,树木茂密”。其他四岭是:大庚、骑田、萌诸、都庆。“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二、预习交流:(一)关于作者。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二) 关于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
3、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三)关于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惊惶( ) 欺侮( ) 酣( )然入梦 蜷(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缀( )2、多音字组词:嚼:jio ( ) ju( )咽:yn( ) yn ( ) y( ) 落:l( ) lu( ) lo ( )二、整体感知课文:(思和议)(一)自主阅读,边阅读边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文字,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同时调动体验和想象,梳理红军翻山的经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对事件的起始简要地做了介绍。第二段以下至倒数
4、第二段是第二部分,记叙翻山的过程,一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时间”的推进,另一方面清楚地点出作者当时所在的地点,也就是点明“空间”的转移:开头是“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写出队伍行动迟缓的情形,接着写“天色晚了”,“我们”“跑到前面去”,“在转弯地方”进了一间瑶民的房子,和瑶民母女攀谈;之后,“天黑了才到山脚”,写夜间山路的险峻;接着又“走了半天”,在山路上露宿;夜间醒来,是“半夜里”,不知不觉又睡着了;再写第二天的行程,点明“黎明的时候”醒来,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就看见雷公岩;翻过雷公岩,路前进, 先是“快要到山顶”,之后终于在“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最后是“一气儿跑下山去”。第三部
5、分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将老山界这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并结合空间的转移,来记叙翻山的经过,使得翻山的整个经过十分清晰。翻山的经过(课后练习题):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红军翻越
6、老山界遇到的困难,理解红军崇高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土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追兵,需要-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三、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采取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是什么?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
7、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三、问题讨论(议和展):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上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明确: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3、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1)分析第12段描写:“奇观”“奇”在哪里?“奇观
8、”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2)分析第22节景物描写: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
9、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4、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