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449877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以“自然、科技”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次口语交际“说新闻”;一篇习作“我的奇思妙想”;一个“语文园地”,一次“快乐读书吧”。本单元课文都与自然科学有关,利于学生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了解课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并进行交流体会。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3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4照样子完成小练笔。5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2、重点1阅读时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2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中的科学用语。3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琥珀2课时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课时千年梦圆在今朝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化石的科学认识。本篇课文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鼓励他

3、们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准确性;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教学中要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要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生字,书写重点字词。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的能力。2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出作者的推测依据,让学生体会科学用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重点理

4、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难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老师:本课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2课时1认读、书写本课生字。2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的过程。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难点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出示琥珀图片),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燃烧时有香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理解词语的意思:推测、

5、前俯后仰、澎湃。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松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三、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1提出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2学生按要求自学。3讨论交流。(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日”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3)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形成过程。(4

6、)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具体样子和它的科学价值。)(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留待下一节课师生共同解决。四、指导写字1教师指导书写:餐、辣、挣。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琥珀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1师生共同解决上节课阅读中留下的问题。2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文中作者的推测依据。3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难点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一、回顾初读内容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松脂化石,它叫什么?(琥珀)谁

7、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二、深入学习课文(一)理解松脂化石形成的必备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化石的形成需要哪几个必备条件,并说说理由。(1)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因为只有夏天天气热。(2)要有阳光,而且强烈,这样,松脂才会不断往下滴。(3)要经得起几万年的漫长时间考验。板书:阳光强烈,天气炎热,时间漫长2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分别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体现“暖暖”“火热”“热辣辣”等词语上。)3阳光的

8、变化点明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做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苍蝇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向苍蝇时,吧嗒,松脂滴下来了刚好把它们包在里头。)板书:蝇、蛛、老松树、巧遇、一大滴松脂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条件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只有那么一滴,俩家伙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没有“松脂继续滴”也许无法形成球,松脂球太小了,也经不起几万年时间的考验。)板书:松脂继续滴(二)指导学生说说推测依据。出示句子,学生交流推测依据。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

9、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热辣辣的太阳光,才会让老松树渗出更多的松脂,厚厚的松脂才能把两只虫子包裹起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刚好”体现了松脂落下来的位置准确无误。)(三)了解松脂化石形成所需的必备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必备条件。(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2个条件。“几万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这又是两个条件。)板书: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10、三、解决疑问1请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2全班共同交流。四、课堂小结1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测的合理性,真是收获不小哇!琥珀本课以介绍琥珀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再围绕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句子的推测依据,从而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

11、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篇科普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从标题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文中的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能跟随老师一起,进入恐龙飞向蓝天这一演化过程的探究中。“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教学可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能更好感知课文内容,情寓其中,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12、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2写下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3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4体会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5完成小练笔。【过程与方法】1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索的方法,弄明白恐龙飞向蓝天的大致过程。2通过仿写语段,提高学生仿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重点弄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大致演化过程。并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难点体会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老师:本课课件。学生:收集有关

13、恐龙的资料。2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体会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板书:恐龙。2大家了解恐龙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3人)3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想认识它吗?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看过了图片,恐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难怪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又想到什么?(出示两张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这篇课

14、文的题目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看来大家的疑问是一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4出示课后资料袋。5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整体把握文章大意。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相机纠正读音。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1)请一组同学每一个人各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4默读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三、再读课文,探寻答案1同学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鸟儿和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找到答案了吗?(鸟类很有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课件出示这句话)2原来如此呀。这么说,窗外树枝上那只小鸟,竟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这个说法,可是要有根据的呀。要不,我才不信呢。你有什么依据吗?3请同学们再读第2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后交流自己的看法。4出示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图片。同学们可真是读书的高手!通过读课文竟然发现这么多的知识。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这幅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