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440743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打拉池中心小学 张文雪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案例一:学生简介:王涛,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有时趴在课

2、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1、家庭因素。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2、个性因素。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学生心理状态分析1、意志缺失。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2、心理疲劳。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3、消沉。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天浑混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把信念、抱负抛在一边,不考虑自己的理想、前途,得过且过。4、狂热。对新鲜事物特别喜欢,酷

4、爱标新立异、耍酷,凡属能出风头的事,不管有没有违反校纪校规,都要去做,不考虑后果,多次经过班主任和政教处的教育都不听规劝,导致最后被学校多次记过。我的做法:1、劝告。当发现他们学习不认真时,我马上跟他们进行了关于如何学习的谈话,希望他们做到对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认真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并规劝他们还要钻研一些有难度的习题,把知识学得更扎实一些。谈话的结果是他满口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因此谈话算是圆满结束。可是没几天,当再一次发现不认真学习还和老师顶撞,我耐不住性子了,把他们从学校操场上叫到办公室,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次谈话除了辅导功课以外还提醒他们不要老是沉迷于体育活动而荒废学业,

5、要认真学习,让家长放心。为了不至于接受太多的劝告而产生逆反心理,我特地为他们制定“六不规范”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记得大概有这么几条:(1)不准在上课时间内进行体育活动;(2)上课期间不准睡觉;(3)不得缺交作业;(4)不准与同学闲聊;(5)遵守作息制度不得迟到、早退;(6)不得撒谎骗老师。2、关注和关爱。由于他们是班级中行为规范性比较差,因此我对他们特别关注。我时刻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有了进步及时表扬,犯了错误马上指出。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我还很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对我的关心也很感动,但自制能力差的他们,只要他人的一个诱惑,就又把老师的话当作了耳边风。虽然他们事后往往也很后悔,一次次地表示

6、要改正,但是每次都是于事无补。3、尊重和理解。虽然他们的种种行为为班级荣誉抹了黑,但我从不对他们说一句有损尊严的恶语,真诚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所面临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他出谋划策。我从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始终相信他们会变好的。但最终他们在2007年的高考中,考出了自己的理想成绩。后记:作为一个班主任,也许我的做法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或者还有许多方法没有想到,对学生实施的“怀柔“政策,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好象泥牛入海一样毫无作用。我一直在考虑: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除了批评教育、请家长协助教育,我们老师还能做些什么?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该如何教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我们把学生当成

7、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疼爱,为什么他们会无动于衷?这些孩子怎么了?这些问题将永远是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难题。案例二:我们班的*被查出偷偷吸烟,经过教育,我自以为他不会再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而且每当我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这真让我火冒三丈。到底问题出在哪?我把吸烟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也告诉他盲目模仿他人不可取。怎么他就不能改掉呢?经过深入的调查,我发现原来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出于逞能的心理,*就阳奉阴违。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吸烟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当时吸烟时的想法

8、,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错误原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只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去吸引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

9、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若是一味压制,只能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