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436070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趣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童趣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童趣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趣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趣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童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生活的态度2、 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并展开合理想象的能力3、 知识目标 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2、,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3、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二) 学习新课 1、诵读 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

4、字的读音: 藐(mio),项为之强(jing),鹤唳(l),怡(y)然,凹凸(o t),为壑(h),癞(li)虾蟆掌握规律第五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项为之强(脖子、颈项)果如鹤唳云端(果真)以丛草为林(树林)兴正浓(兴趣)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

5、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自主讨论明确: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完成课时练习(三) 片段练习 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碰到过有趣的事物。请你模仿本文写一段观察日记,并展开合理想象。(现代文)(四)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五、 作业 限时背诵课文六、 板书设计 观蚊成鹤 仔细观察 童趣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联想 鞭驱蛤蟆 想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