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430623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教学目标: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

2、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积累词语;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布置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丁肇中埋没彷徨(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观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3、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交流预习肇(zho)埋没(m)彷徨(png 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

4、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1)(因此)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就是说 就是 就是) 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3)(但是 因为 因为) 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

5、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5)(因为 儒家 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6)(所以) 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7)(告诉我们只能 不能)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8)(不是 而是 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9)(不是 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由此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11)(因为)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

6、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12)(在这方面有的经验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 这意义希望应该 )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明确: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在作者的认识中,格

7、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8、。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参考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9、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五、板书设计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5)(13)(1)(6)-(12)思路明晰灵活有序六、布置作业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