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42865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育心理学各章学习目的及重点难点第一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方法与简史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明确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任务,掌握其研究方法二、本章重难点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方法;2、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和关联;3、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难点:1、对教育心理学定义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的两大任务和学科性质本章重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8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内容的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教学心理、学习动机、课堂动力及管理与纪律、学习测量与评估,还有智力及其差异、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教师心理等。(二)新近的发展趋势:把群体和社会看作为影响

2、学习的因素(三)本书的主要内容1、总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史,学习、教学与发展);2、学习心理与教学(学习动机、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学习策略与学会学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力);3、品格与个性(道德行为与品德形成、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咨询);4、小学教师心理。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系统性原则:指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三)教育性原则:谨记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三、几种主要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一)

3、观察法:1、定义: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2、使用观察法的4点要求:(1)要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2)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出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录下实况,以便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3)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作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4)多次反复观察,以检验结论的正确性。3、观察法的优缺点:简单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但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难以控制外部条件,因而难以作出因果判断。(二)实验法:1、定义与特点:严格控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可反复验证。2、两种形式(1)

4、实验室实验:不仅精确,抑郁重复检验,但是在人为情境中进行的,结果不准确(2)自然实验:派出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被动局面,同时又保留着实验研究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三)问卷调查及相关法1、问卷调查: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要求被试回答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性。2、相关法的应用:想要知道两种或几种现象之间是否有关系,关系程度如何,就必须所得的几列变量遵循一定的公式求相关。四、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与教育学的关系: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区分:教育学探讨教育

5、中的宏观方面;教育心理学探讨教育中的微观方面。关联:都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和补充。(二)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普通心理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学科。(三)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是相互交错、彼此补充的研究领域,是教师工作都需要参考或作为依据的知识体系。(四)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是两门既有交叉又有各自对象、既可以相互补充又不能彼此代替的学科。五、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欧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本章难点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理解1、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学生)、教(教师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为两者互动为

6、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理解:(1)广义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培养新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作为一种有固定场所、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任务、计划、课程、专职教师、考核标准的制式。(2)学校教育中的互动系统学校教育中的三核心要素,即教、学与环境。“教”即教师按社会意愿(或学校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是施教的主体,兵器主导作用。“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老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影响而获得各反面的知识与技能,是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教-学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学校情境及其社会背景)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而教与学的成效也会相应引起社会的反

7、响和学校情境(特别是气氛)的变化。因而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3)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指考察与研究教与学在环境条件制约下互动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原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与教互动中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和过程既受头脑活动的规律制约(自然科学性),也常取决于社会生活、人际互动和个体经验等(社会科学性)种种因素的影响举例:记忆内容的遗忘有两方面原因:自然性消退、社会性干扰(二)教育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应用性: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理论性:有自己独立的理论,是其它心理学不去专门探讨的课

8、题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理论任务: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印证与发展学科的哲学观点应用任务: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第二章 学习、教育与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了解有关学习的几种代表性的基本理论,把握学习、教育与发展三者的内在联系。二、本章重难点重点:1、学习的基本概念;2、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基本特点难点:学习的基本理论本章重点:一、学习的基本概念1、不同学派的观点:联结派“学习即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认知派“学习即形成和改变认知结构”;早期联想主义学派“学习是形成观念间的联想”

9、行为主义学派“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2、综合界定为: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即三种含义:(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而得以体现;(3)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也并非所有的学习都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思维发展1、基本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2、关键年龄:大约四年级左右(10-11岁)(二)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1、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

10、成(2)发展特点: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儿童逐步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根据一些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与评价转向对自己的内部心理品质的评价。2、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社会性的发展通过社会性认知与社会学交往两方面反映(2)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和交往的发展特点理解: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等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关系的认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从注意外部特征到注意内部品质特征;从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从呆板地看问题到灵活的看问题;从

11、对个人以及对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社会性交往的特殊性:对父母、教师从完全的依赖到有一定的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表现出一定的怀疑、思考,从他控逐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控。在同伴交往方面,交往时间由短暂逐渐增加;交往对象由不断更换到逐渐稳定;交往形式更复杂,交往技巧提高,并开始形成同伴团体,集体意识有所提高。(三)品德的发展:具有过渡性特点1、小学儿童能够逐步地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2、在道德言行上,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年龄逐步增长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但分化只是初步的,言行的协调是其主要特征。3、小学儿童的自觉纪律已经形成,即从外部教育要求而产生纪

12、律行为到因内心需要而产生纪律行为。4、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三年级下学期前后三、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直观-操作性: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2、知道-模仿性: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3、基础-再现性: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知识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的。本章难点:四种代表性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强调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

13、结、联系的过程。1、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1)含义:指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2)其他现象:“泛化”指个体不仅对条件刺激(CS)作出条件反应(CR),也有可能对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作出条件反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二级或高级条件反射”指用已形成的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还可以建立新的条件反射。2、桑代克的联结学习(1)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联结观点: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S-R联结。第二,联结的建立是尝试错误或试误过程。第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2)桑代克提出学习的3条主律:准备律

14、:学习的动机原则,能否反应,取决于有机体是否有动机准备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因联系、使用而增强,因不适用而减弱效果律:指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与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若反应后有奖赏,则联结加强,反之,则联结减弱。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1、含义: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图P41)如:一个孩子吃晚饭自己把碗送回了厨房,这时家人言语夸奖他是个懂事、勤劳的好孩子,这种语言表扬就是一种强化,会强化孩子表现出更多好的行为4、对联结理论的评价优点:三种联结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外在的刺激与外在的反应极其外部

15、强化缺点:忽视了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内部因素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一)早期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1、认为学习是顿悟的过程,亦知觉重组,不是试误的过程。“顿悟”即觉察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实现的。如: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时,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结起来,达到目的。2、评价:反对机械的联结理论,强调个体的理解与认知等内部特征(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1)学习观点:第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第二,学习包括:信息的获得、转换及其评价。说明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第三,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第四,发现学习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关注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要观点:(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